小议善恶观念的由来
小议善恶观念的由来
笔者:革命者之友
【题注】在新浪爱问上有学者问道,人的文化程度与道德水平是否正相关?该问涉及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该如何评价,以及人的善恶观是如何确立的问题。本文依据文殊哲学的实践原理,对此做了简明的阐释。可供相关学者参考。
楼主提的问题,貌似简单,却难以回答。此问之所以不好回答,是因为影响道德品质的诸因素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1要受家庭影响,2要受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3要受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影响,4要受自己的职业影响,5要受个人学识渊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深浅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会受自身的基因影响,等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些因素绝大多数是不确定的。楼主的提问,只是从诸因素中抽出一个学识因素来讨论,而且这个学识因素并非是决定性因素。故此问确实不好回答。或者说,以上网友们的回答,都只是指出了某种可能性,并无必然性。因此,关于人的道德品质问题,只能到题外去寻找一种科学的解释。
那么,在上述诸因素中,哪一种因素对人的道德品质能起决定作用呢?
我国有一句古语,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妇孺皆知的《三字经》中也有一句话,叫做“性相近,习相远”。前者是说,人的好坏善恶与所处环境关系极大;后者是说,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相差无几,是后来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有人学好,有人学坏,其德行才有显著的区别。这两句话道出了古今中外多数学者的共识:——人的德行,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学好或学坏得来的。或者说后人的德行是效法前人的德行而来。那么人的好坏善恶最早是如何评价和区分的呢?
文殊哲学研究指出,原始人本来和一般动物一样,也是靠掠夺大自然提供的现成的生活资料活命的。但在漫长的渔猎和采集过程中,一部分原始人逐渐学会了制作工具,一部分原始人逐渐学会了驯养和种植,即学会了劳动生产。随着人类劳动生产的不断发展,逐步改变了自身的生存方式,即由靠掠夺而生存逐渐转变为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而生存。从此人类的发展就和一般动物分道扬镳了。
无数事实证明,事物的发展并非是朝着同一个方向齐头并进的。所谓人各有志,其实也是事物的发展具有多重或然性的反映。
人类的发展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般动物的进化是不断完善或增强自身的体能,去适应各种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因而只能是适者生存;而人类的发展则是在劳动生产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自己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这部分原始人也就逐步演变为能自主命运的真正的人类,彻底摆脱了“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的愚弄。这就是人类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然而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如此发达,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如此强大的今天,居然还有人以“适者生存”为由来教训人。试问,这不是以动物的眼光来看待人又能是什么呢?其实,这样说话的人他们总是和占统治地位的掠夺者和剥削者一鼻孔出气的。
只有那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没有学会劳动的原始人,它们依然与动物为伍,靠掠夺为生。这样的原始人在学术上就称之为动物的人。它们的后人和传人则一代代延续下来,并演变为现代的掠夺者和剥削者。故“人”这个动物种群,按照各自所从事的实践不同,自古就有劳动者和掠夺者之分。
按常理说,在劳动者群体和掠夺者群体中是不可能产生好坏善恶的观念的。因为劳动者的劳动对象是物不是人,故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是不会伤及他人的;而掠夺者之间则向来就是你争我夺的,既然个个都是如此,也就无所谓谁好谁坏,谁善谁恶。同样,当掠夺者和劳动者各行其事,互不骚扰时,在人们心目中也不会产生善恶好坏的观念,只会把另一方视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不同于自己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善恶好坏之分。
只有当掠夺者把掠夺的矛头指向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时,劳动者频频遭到掠夺者的抢夺和伤害,久而久之才会在勤劳善良的劳动者的心目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只有那些肢体粗壮,貌似与自己同类,秉性却极其残忍的掠夺者才是最可恶的人。人类的善恶观也就随之而萌生。这是人类首次运用对比和判断确立起来的一个自觉的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在起步阶段就已存在好人和坏人,且当时的人类就已经能正确判断谁好谁坏。这一好坏善恶观自古传承至今始终恪守不变。可见,人类的好坏善恶观并非先天就有,而是源自劳动者利己利人的生产实践和掠夺者损人利己的掠夺实践。在此之前,人类的社会观念则都是自发的,本能的。如群体观念和服从部落首领的观念等。
基于上述分析,文殊哲学明确指出,在影响人的品德的诸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归根结蒂是一个人自己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即选择的职业)。不管你学识水平有多高、家庭出身有多好,不管你受过多么良好的教育,也不管你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你加入了掠夺者的行列,不管是自愿的,还是受某种外因所迫,你就不再是一个好人,而堕落为一个坏人了。文殊哲学的实践原理指出,不仅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依赖于实践,实践者的思想认识也必须符合他所从事的实践需要,他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因此,凡不符合实践需要的一切理念都会被实践者抛在脑后。这就是说,掠夺者如果不按照损人利己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掠夺实践,他就会一无所获。这就是古人所说“仁者不富,富者不仁”。同样,劳动者如果不按照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去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也会一无所得。故只要是不劳而获的掠夺者,就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相反,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就决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伤害他人。而现时的掠夺者和剥削者,特别是那些位高权重者,却满口仁义道德;一些掠夺高手则在掠夺了巨额财富之后又来假装好人,口口声声说要“回报社会”。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