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及其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思辨录之一)

火烧 2009-06-29 00:00:00 思潮碰撞 1031
文章探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强调股份公司与工人合作工厂的作用,分析其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善。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它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有两种形式——股份公司和工人合作工厂。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四种所有制形式,并可分为三大类: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和过渡经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已经腐朽到连资产阶级都要扬弃它的程度。发展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发展自然规律的要求。股份制和现代新型合作社是我国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两种形式,只有将它们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我们才可以彻底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股份公司 工人合作工厂  

  


  社会主义不是空想家杜撰出来的社会形式,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适合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物质条件时,才会有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否定旧制度的新形式,都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从旧制度的母体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当然也不例外。  

既然任何社会生产方式的出现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有它自然过程的起点,那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必定有其自然过程的起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它最初必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孕育生长起来的。也就是说,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产生于此前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一样,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也只能产生于此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自然也会遵循这一历史的辩证法。鉴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笔者借用“原始积累”一词,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称作“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本文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这一新创术语,特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所以从本质上看,它的孕育过程应该正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过程相反。如果说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⑴那么,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历史过程。又因为通常这一历史过程产生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史,所以我们说它是原始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出现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那么,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怎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孕育生长的呢?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此早有研究,只是没有使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一词罢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即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股份公司。马克思认为,股份制度“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产业的扬弃;他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⑵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公司几乎已经扩大到了所有的生产部门,并在扬弃和消灭私人产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初,股份公司对私人资本的扬弃还只是消极的扬弃。现在,这种扬弃已经发展到了积极扬弃的阶段,北美地区的“职工持股计划”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  

其二是以信用为手段逐渐扩大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为他们自己的劳动增值。” ⑶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合作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尤以欧洲的“国际合作社联盟”(ICA)最为抢眼。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股份公司和工人合作工厂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财产组织形式,但前者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极扬弃,后者则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扬弃。究竟某一所有制形式属于消极扬弃还是积极扬弃,关键要看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当生产资料所有权中包含有工人所持的份额时,则属于积极扬弃;反之,则属于消极扬弃。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基本上都是资本家,很明显其资产仍归联合的资本家所有,工人还不能成为股份公司股票的持有者,所以,它是对私人资本的消极扬弃。工人合作工厂则不同。在工人合作工厂的形式上,工人本身就是合作工厂生产资料的联合所有者,所以,就其性质而言,工人合作工厂是对私人资本的积极扬弃。  

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体现着鲜明的社会特性,即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性。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份额越大,对私有制的扬弃就越深入越彻底。由于上述两种形式都是私人资本转化为联合生产者共同财产的过渡点,所以,一方面在股份公司的形式上,劳动者可以通过“职工持股计划”,通过在证券交易所购买股票,以及财产赠与、遗产继承等多种方式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当股份公司的劳动者一旦成为公司股份的持有者,他们也就成了他们自己的资本家,并通过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扬弃了公司财产的私有性,联合劳动者持有的股份越多,公司财产的私有性被扬弃得也越多。显而易见,当股份公司的职工持有公司股票之日,就是股份公司由消极扬弃转变为积极扬弃之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可以肯定地说:股份公司“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 ⑷  

另一方面,在工人合作工厂的形式上,劳动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济合作,联合成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比如西欧的劳动者可以通过组织农业工人合作社、城镇手工业合作社以及参加“国际合作社联盟”等形式,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联合生产,为他们自己的劳动增值,这种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使工人作为联合体成了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从而使其成为积极扬弃财产私有性的一种典型形式。因此,股份公司和工人合作工厂就成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两种主要形式,成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经的过渡点。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当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⑸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变革生产方式呢?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措施主要有:“1.剥夺地产,把地租供国家支出之用。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7.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数量,按照总的计划来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10.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工厂童工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⑹  

如果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变革生产方式的措施改造社会,这个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会有哪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将看到如下经济成分:第一、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或称全民所有制经济。它是通过剥夺地产、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等手段建立起来的。第二,过去已经存在现在正在发展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制经济。社会主义政权是工人自己的政权,这个政权无论剥夺谁的财产也不会剥夺到工人的头上,所以,工人合作制经济一定会继续存在并健康地发展下去。第三、没有立即被剥夺但受到一定限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无产阶级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这就意味着无产阶级不是马上剥夺私人资本,而是分步夺取资产阶级的私人资本。首先剥夺的只是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对于一般的资本家,只要他们不参加叛乱、不流亡海外,国家并不使用非常手段立即剥夺他们的私人财产,而是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对他们的私人资本加以限制。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必定会存在下去,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家独资企业都会继续存在。第四、小私有制经济或者说个体经济仍会存在。小生产者属于个体劳动者,他们历来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国家不仅不会剥夺他们的私人财产,还会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存在着四种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工人合作制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小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四种所有制形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里,我们不理会单个企业和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仅考察分析这四种所有制形式作为整体、作为一种经济成分将有怎样的前途和命运。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理论上说,它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它将日益壮大,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形式,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关于工人合作制经济,因其自身就蕴含着对私人资本的积极扬弃,所以随着它的发展壮大,必能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则有两种前途和命运,一种是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限制与引导,它将由消极扬弃私人资本逐步转变为积极的扬弃形式,当它转变为积极的扬弃时,就为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条件;另一种是非自然的历史过程,那就是不待其发展成熟,采用略带强制性的直接和平赎买方式,或者更激烈的强制没收方式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前一种前途处于发展变革过程中,它的结果形式在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而后一种前途却已经在实践中发生过。小私有制经济也有两种前途和命运,一种是走合作化道路,通过小生产的合作化联合转变为合作制经济,进而再发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另一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随着小生产的规模日渐做大做强,它会发展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如有可能再发展为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进而走上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相同的道路,即要么自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要么被强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两条道路在现实中都已经出现了,只是至今还没有走完,还没有形成最终的历史结果。  

显而易见,这个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它既有公有制经济成分,也有私有制经济成分,由此拉开了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序幕。在这个舞台上,我们既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高潮迭起的发展活剧,也可以看到私有制经济跌宕起伏的发展活剧,还可以看到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协作、既有分离又有联合的活剧。笔者所期盼的是:在社会主义变革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两种经济形式——合作制与股份制,宜采用自然发展、自然过渡的引导措施,尽量不要让它们经受暴力的强制。  

首先,对于合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者不能采用强制措施和强制手段变革合作经济。工人的合作工厂或合作公司,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么是合作企业成员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强大吸引,自愿将合作企业的联合财产并入公有制经济;要么是合作企业的劳动者自愿被经济实力已经超强雄厚的公有制经济和平赎买。如果对合作企业采用强制合并和强制赎买的措施,那将犯下不可原谅的左倾错误。  

其次,对于股份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者同样不要采用强制的手段(如果历史进程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料的非常变故,那将另当别论)。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的两种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部分用国营工业竞争的办法,一部分直接用纸币购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土地私有者、厂主以及铁路和海船所有者的财产。”⑺在这里,恩格斯虽然用词严厉,说到了“剥夺”二字,但他提供的剥夺方法却比较温和。  

第一种办法是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属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正当的竞争手段竞得资源、资金、市场份额乃至企业财产等等,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这第一种办法就是:通过市场竞争,公有制企业兼并陷于困境和行将破产的私有制企业,使其转变为公有制企业。或是公有制企业通过控制原料市场、销售市场、资本市场等经济手段控制私营企业,进而使其转变为公有制企业。第二种办法是和平赎买。就笔者个人的理解,除了可以由公有制企业直接出资赎买外,还可以鼓励股份公司职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北美的“职工持股计划”,以立法的形式鼓励职工购买。这对工人有好处,对资本家同样也有好处。工人持有本公司的股份,就把职工的个人利益和公司的共同利益结合在了一起,职工能从资产收益中得到好处,既有利于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利润。利润多了,蛋糕大了,资本家和职工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同时,资产所有者通过售出股份已经收回了他的那些资产,他的财产并没有些许的减少,反而有利于资产所有者调整投资结构。如果公有制企业全资赎买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那么,该企业自然就转化成了公有制企业。当然,运用这两种方法都要顺势而为,要依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股份制经济内部扬弃条件的发展程度而定,切不可头脑发热,不顾主客观条件,凭拍脑袋和想当然办事。恩格斯提出的这两种剥夺办法都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剥夺本身是严厉的,但剥夺手段却是自然的、温和的,它只具有经济的强制性,却并不具有政治的强制性。  

以上我们叙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当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时,它并不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这些所有制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公有制经济,例如刚刚建立的国家所有制经济;一类是私有制经济,例如资本家独资经济、尚处于消极扬弃阶段的股份制经济、小私有制经济;还有一类是介于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过渡经济,例如合作制经济和已经发生积极扬弃私有制的股份制经济。当笔者从抽象理论的角度研究了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之后,现在可以和大家一起,实地考察一下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了,我们就先去中国看看吧。  

我们知道,在旧中国,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合作经济,它们的发展程度较之西方同业的发展程度都非常低,但是,它们毕竟在旧中国的土地上已经产生,并在艰难曲折中开始了自己的发展。  

在旧中国,股份公司的发展是不充分的。1872年随着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筹集,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继航运业之后,以开平煤矿、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仁和保险、济和保险等为代表的华商股份制企业相继诞生,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行股票的企业已达十五六家。1882年9月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随着一个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设银行,开矿山,建铁路,使得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不断扩大。国人在“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激励下,1901-1911年间,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高达8.8亿多元,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掀起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高潮。民国成立后,一大批新式近代企业相继诞生,推动了股份制企业和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其后,证券市场经历了1921年的“信交风潮”,抗日战争期间的萧条低迷和查禁,以及抗战胜利后的短暂繁荣和迅速衰退,旧中国的民族股份制企业在外国资本的挤压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下,在战乱和动荡中艰难地挣扎着。本来中国就是小生产的汪洋大海,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直就不充分,到新中国成立之时,近代工业只占国民生产的不足20%,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就更加有限。显而易见,就民族资本的发展程度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极其低下的。事实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只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股份公司中才有像模像样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说到工人的合作工厂,那在旧中国几乎就是一片空白。合作经济只在农村有些探索,在城市进行的合作试验,仅有薛先舟先生1919年创办的“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从网上搜索旧中国工人合作工厂的史料,笔者竟没有发现任何记载。由此想到,它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合作经济在农村则稍好一些。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精英深入农村创办了许多种合作社的试验形式,其中最有名的有河北香河的“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尝试创办的多种合作社,有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宴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合作社试验。到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合作社法》时,全国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也曾发展到十多万个。但是,由于旧中国农业的商品化程度低,入社的农民大部分都是生活贫苦的佃农和雇农,不仅文盲占绝大多数而且都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加之合作社的大权不久便相继落入了地主富豪的手里,有的甚至蜕变成了放“高利贷”盘剥贫苦农民的渊薮。这些合作社当然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意义上的合作经济。  

由上可知,在旧中国,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发展是不充分的,似乎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竟会爆发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革命呢?这是由旧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制约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帝国主义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地主经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民族资本创立和发展股份制企业的经济条件受到了严重限制,无怪乎在旧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债券交易比较活跃,而股票交易则经常处于低迷状态。劳苦大众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根本没有经济余力创办和维持合作经济。这就几乎窒息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幼芽。另一方面,旧中国近代工商业数量少且发展程度低,与此相适应的信用制度的发展程度也极低,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只有在完善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成熟起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暴政,不仅挡住了民族资本发展的道路,也挡住了劳苦大众的活命之路。民族资本要生存,劳苦大众要活命,不革命怎么行?只有彻底推翻“三座大山”,民族资本才有出路,劳苦大众才有活路。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农民阶级的散漫性,决定了他们难以担当如此大任。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肩膀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始。可是怎样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公营经济,虽然这些公营经济数量少、规模小,经营管理也不够完善,但它毕竟是公有制经济的萌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没收反对新中国的帝国主义资本和其他买办资本,拥有国有银行,将信贷集中于国家手里,以及将土地、森林、矿山、河流等收归国有,学着苏联的模样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后,又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将民族资本也改造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由此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  

可惜由于当时不了解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不了解发展股份制企业就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就是在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条件,所以,我们才把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股份公司当成了消灭的对象,以至于人们把股份公司当作纯粹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改造和消灭。那时,我们不仅没有引导民族资本向股份公司转变,反而对民族资本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早地将其转变成了国有企业,其结果却是“欲速则不达”,反而迟滞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即使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仍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对于合作经济或者当时所说的集体经济,当时采取了“一大二公”的速生策略,结果形成了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乡村集体经济的模式,以及按照国有经济的管理办法管理城市集体经济的模式。集体经济的自主性受到了很大限制,集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自然也就受到了不应有的遏制,客观上同样起到了迟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完善和发展的作用,致使我国的生活资料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可见,当时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如何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工作实践中都出现了偏差。  

从中国国情出发,并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自然必然性决定,我们只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和作用,重视发展股份制经济和现代新型合作经济,才能闯出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道路。既然在旧中国,股份公司和合作经济发展的都不充分,那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首先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股份公司和合作经济抓起,以便充分发挥它们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性,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的要求。谁的行为违背了这一自然规律,谁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而谁的行为顺应了自然规律的要求,谁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垂爱。到目前为止,许多同志仍未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以及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作用,然而,社会自然经济规律就是这样,它不管你认识了它还是没有认识它,它都将一往无前地为自己开辟着道路。在我国,合作制经济与公有制企业的结合,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结合的程度也越来越紧密;家族式的私营经济正越来越多地向股份制经济转化;进入证券市场的股份公司不断增加,购买股票的劳动者的数量日益增多,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经济洪流。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恰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当我们学习苏联模式过急过快地消灭了股份公司,并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建立了集体经济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是快了而是慢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是丰富了而是紧缺了单调了。当我们党创造性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恢复了股份公司,并鼓励承包山林土地的农民,以公司加农户等多种新样式发展合作经济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极大地丰富了起来。也正因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在中国的发展程度不够高,仍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扩展的过程中,所以现今的中国才会出现: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幅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幅上升的情况,这也正说明我国正在逐步恢复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自然发展状态。一旦完成了这个恢复过程,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就会转降为升,甚至在某一时期还可能出现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的情形。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在我国的恢复和发展,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的确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自内心地说,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所取得的这些骄人成就,都应归功于邓小平同志。正是他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开启了发展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大门,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一条富国富民的康庄大道,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孕育生长起来的,从它产生到现在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可以说,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深化、完善、壮大和扩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从外观上看越来越像社会主义。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制度“越是发展,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这些国家就越像社会主义。至于合作经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它本来就是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形式,合作经济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形成规模,并且还组成了自己的国际组织——国际合作社联盟(ICA)。不言而喻,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经济越发展,它们同样也越像社会主义。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越发展,其经济体内部对私有制的扬弃就越深化,它就越像社会主义。  

由此笔者想到了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资本主义经济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果真如此吗?非也。只要大家认真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制企业内部的变化情况,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你就会明白,现在连资产阶级也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了。一个连资产阶级都看不上眼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一个连资产阶级都在着力扬弃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它不是腐朽了垂死了又是什么?不管资产阶级政客把资本主义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咱们一定不要看他正在说什么,而要看他正在做什么。君不见那个号称头等经济强国的超级大国,连它都要以立法形式推动“职工持股计划”,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气数是该尽了。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者,我们正在努力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无论你主观上是怎么想的,但在客观上你所学到的东西,一定包含着怎样通过发展经济来消灭私有产业这一重要内容。比如我们学习西方组建和规范股份公司的经验,学习西方建立和规范证券交易所的经验就是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所用的消灭私有产业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学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者真应该发自内心的感谢人家。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能够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然就更能发展,而且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在社会主义国家,股份制企业已由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极扬弃彻底转变成了积极的扬弃,这就为股份制企业突破内在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了极为优越的条件。因此,社会主义中国不仅不能怕股份公司发展,而且要大力鼓励股份公司发展。不仅鼓励股份公司在国内发展,而且要大力鼓励股份公司跨国发展。说到合作经济,由其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中国更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现代合作社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经济,造福农民,使他们早日转变成技能高超、信息灵通、生活富裕的农业工人。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并深化同ICA的合作,积极引进ICA及各国合作组织的资金、技术、人员、组织方法、组织制度和组织形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让现代合作社经济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股份制和现代新型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两种形式,在中国发展这两种形式,明显具有经济制度创新的积极内涵。它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出现,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本质上看,发展这两种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企业形式,就是在发展和趋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将股份制和现代新型合作社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我们才可以彻底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对于这一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对股份制经济和合作制经济既不能将其看成永恒的经济形式,也不能急于求成,恨不得在短期内就使其消亡,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注释:  

⑴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23卷 [M].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一版.第783页。

⑵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25卷 [M].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第一版.第496页。

⑶同上,第497—498页。

⑷同上,第494页。

⑸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4卷 [M].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一版.第489页。

⑹同上,第490页。

⑺同上,第367页。

   

Author Work units:

Li desheng:   Luoyang ,  Henan   Provinc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Lecturer  

Li xiaofeng:   Harvard   University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Graduate student

   

作 者:李德生   河南省洛阳行政学院 讲师               

   李啸峰 美国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电子工程系 博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