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9岁市长“抄袭门”事件辩护几句
周森峰也够倒霉的,以29岁的年龄成为最年轻的市长,本来是一件风光无限的事情,没想到被网友挖掘出“抄袭门”事件,主角一下子变成了丑角,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一个县级市的市长不过正处级,官不算很大,应该说29岁当上正处级干部并不算稀奇。不说革命时期,就是早个二十几年,如77、78级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不久走上领导岗位的可以说比比皆是。我有个朋友,70年出生,91年某名牌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省属高校,担任团委副书记,两年后成为书记,也是正处级,当时仅仅23岁。后来他当上了副校长,副厅级,也不过三十出头。我们是同一所高中毕业的,见了面,他对我还以“师兄”相称。与三十年前相比,现在小学、中学的学制延长了,对学历的要求提高了,晋升相应职务的年龄比过去应该大一些。不过,一个市长,数十万上百万人口的父母官,要处理的事情比一个大学的团委书记要复杂的多,还是选老成一点、经验丰富一点的为好。
抄袭论文的事,那更是见多不怪了,尤其在高等学校,可以说是蔚然成风。我不认为谁的论文是抄来的,就说明这个人不诚实,大多数情况下是逼出来的,因为学校有这个要求。论文数量的多少不仅影响到职称评定,如果长时间没有论文发表,有时还会直接受到领导的批评。大学扩招以后,教师的工作量、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量成倍的增长,没有多少时间从事科研活动。一没有做实验,二没有搞调查,论文从何而来?没有办法,只好东抄西摘、七拼八凑,写出些连自己也不看的文章充数,再贴上几百块版面费,纯粹为了完成任务。对于学校来说,论文数量的多少主要是评估的需要,普通论文多少,SCI、EI的有多少,都是评估的重要的指标,好像发表的论文越多,这个学校的科研气氛就越浓烈。有些学校对于教师发表论文还有一定的补贴,评估促学校,学校促老师,大量的学术垃圾就这样产生了,如今社会上学术垃圾泛滥成灾,这些学术垃圾哪里来的?还不都是抄来的吗。由于有发表这些垃圾文章的巨大的市场,也就诞生了大量的垃圾刊物。当然,抄袭论文也得有一定的技巧,比较高明的抄观点,手段一般的抄数据,最拙劣的是大段大段甚至全文照抄。周市长的抄袭技巧算是比较拙劣的,被网友逮了个正着,看来还是因为年轻经验不足。我除了做课题,一般情况下宁愿在网上随便发些贴子,也不喜欢写学术论文。因为课题不多,竞争也很激烈,所以发表的论文十有七八是抄来的,自己感觉也十分的讨厌。所幸的是迄今没有人找过我的麻烦,除了抄来的文章别人难看出毛病外,和本人是一个不起眼的无名小卒也有很大的关系。
要解决抄袭的问题,我看还是得从源头上想办法。少搞些这样那样的评估,就算要搞评估,也多考虑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尤其是学生的质量、就业情况、在社会上受欢迎的程度、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等等。在评定职称时只需看重论文的质量,比如说某篇文章写得特别好,某一项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就可以评教授、研究员,对数量多少不要做要求。有个科学家叫德布罗意,发现了物质波,也就是说有物体都有波粒二象性,据说他的博士论文只有500字,但是仅凭这篇500字的论文,德布罗意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德布罗意在清华申请学位,我看是没有希望的。中小学教师还有个升学率的问题,逼着教师在教学质量上下的功夫,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很多人对教学是没多大兴趣的,因为书教得好不见得对晋级有帮助。依我看,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如果课上得好,学生非常满意,我看就是一篇论文也不写,也应该有当教授的资格。应该鼓励教师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不考虑教学效果,只看重论文的做法,其实是舍本求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