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6.5”公交事故的一大教训
6月5日 发生在成都9路公交车的重大交通事故虽然过去几天了,但它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烧烤”着公众的神经,它带给社会的沉痛教训,不能不让我们铭心刻骨。其中一大教训就是我们忽视了“超载”这一块短板给公共交通管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我们知道,近代空间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路面交通运输安全问题的治理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学习西方。在亚洲,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遵循先进的管理制度,其交通安全问题的处理就比较好。共同的经验是,首先政府要加强立法,强化管制,制定合理的运输秩序。其次,交通监管部门要实行监管流程化,让监管环节中的每个人都承担起责任,不能等出现出了问题,责任追究不到执行人身上,反而把全部后果都加在一个虚拟的单位上。再次,公交公司要加强治理,公交事业本来就是一项便民工程。因此,不能过度市场化,为了公众出行的安全,给乘客适度的宽松比什么都重要。最后,公交公司要有全员全过程的安全制度,不能为了“多拉快跑”,只顾创收,不顾行车安全的建设。
具体到超载现象,我国比较突出。以往我们对货车超载比较关注,治理的频数也较高,而对公交车的超载大多视而不见,习以为常,难得治理一回。此次“ 6.5” 事故警示我们,货车超载损坏的是车和路,人员伤亡较少,而公交车一旦出现重大事故,人员伤亡就相当的多。拿成都来说,现在大多是空调车,全封闭的,玻璃是钢化的,结实得很。当天9路公交车拉的乘客超过了100人,已属严重超载。由于人挤人,整个车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闷罐车”,发生火灾后人难转身窗难破,乘客很难逃生。
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防止超载?不少人,特别是公交行业的人认为很困难,其实困难没有办法多。比如,针对上下班高峰时段,加大车辆的投入,不搞按部就班的5至10分钟发一班,而是2、3分钟发一班;又比如,有关企事业单位调整上下班时间,适时的错开高峰时段。再比如,乘客量大的线路可购置双层车,以增加扩容能力等等,都是缓解运力紧张,有效防止超载的办法。如果一时半会难以解决运力问题,作为权宜之计,可以考虑采取“适度超载”,如果核定此车为40人,可在此基础上增加15%到20%,但绝不能允许严重超载。
顺便说一下,超载的性质实际上是“透支”问题。现在透支资源透支未来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各行各业都有。银行有信用卡不信用的透支,采矿有“竭泽而渔”的透支,教育有拔苗助长的透支,财政有寅吃卯粮的透支,交通呢,透支的又岂止超载?不讲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透支不但使我们经济结构失衡,还使我们的事故不断,伤痛连连:痛定思痛,引以为戒,“ 6.5” 公交事故再一次为我们长鸣警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