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政文摘(12) 2009-05-20
网络时政文摘(12) 2009-05-20
内容提要
网络民意汹涌,难敌官府滥权,官官相护,颠倒黑白。
《南京!南京!》,为皇军鸣冤,为汉奸抬轿,窜改历史溷淆是非。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改革的结果和人们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相反,民众失去信任。
中国军队已成了“国中之国”,中国军队中腐败盛行。
太阳报:网络民意汹涌 难敌官府滥权
湖北巴东烈女邓玉娇手刃淫官一案,虽然网络上民意汹涌,一边倒同情和支持邓玉娇的正当防泎,但是巴东当局却公然蔑视民意,百般维护淫官,令人悲愤莫名。
前几天,当地媒体报道,邓玉娇因被三名淫官索要「特殊服务」,并被强行按倒在梳化上,险遭姦淫,所以奋起反抗,慌乱中刺杀色狼。但日前巴东警方的「案情通报」却出现戏剧性变化。
按巴东警方的说法,之前媒体报道的索要「特殊服务」被换成了索要「洗浴服务」,「按倒」在梳化上变成了「推坐」在梳化上。如此一来,整个案件性质全部变了,巴东警方因此断定邓玉娇为「涉嫌故意杀人」而立案。几字之差,邓玉娇的命运将走向不同的结局,若是正当防泎,邓玉娇将被当作烈女而无罪释放,若故意杀人,邓玉娇将难逃一死。
不过,巴东警方的说法受到网民和舆论的强烈质疑。「洗浴服务」是洗浴中心一般正常项目,是正常的商业消费,邓玉娇作为服务人员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三名淫官也用不着与邓玉娇斗嘴,更不用将她「推坐」在梳化上。而「特殊服务」则是色情交易。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都深知尊重别人和爱惜自己生命的重要性,而对女子来说,「贞洁」最重要,引发一个女子「动刀」反抗,如果不是没有其他选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官官相护 颠倒黑白
显然,巴东警方这份桉情通报暗藏玄机,更像是三名淫官的辩护书。事实上,随着案情曝光之后,官方对邓玉娇的妖魔化就一直没停过,要麽说邓玉娇「身患忧鬱症」,暗示她是「精神病」,要麽说她有「袭警」行为,目的就是要颠覆邓玉娇的形象,使其正当防护的理由不成立。
其实,即便是一个正常人,面对三名淫官的魔爪和血腥场面的刺激,精神在短暂时间内多少都会出现异常。邓玉娇有些异常举动,完全可以理解,但并不能以此推断邓玉娇有精神病。
巴东当局之所以逆民意而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这三名淫官都是当地实权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他们今次的遭遇,有些官员难免兔死狐悲,感同身受。再加上利益纠葛,因此不能不令人质疑,是否有人官官相护,不惜「製造案情」。
「造案」是中国司法界的一大发明,实际上就是颠倒是非,溷淆黑白,无中生有。在较早前发生的贵州俯卧撑、云南躲猫猫事件中,已充分展示了这一黑暗面。当局为了官官相护、隐瞒真相,无所不用其极。难怪有人说,在中国,法律早已死去,正如一个腐烂掉的苹果已烂到内核。
邓玉娇手刃淫官,表面上是一宗个案,实际上它表明中国权势阶层和底层民众之间水火不容的关係,已经达到火山迸发临界点的危险境地。当局若不能秉公执法,势必会火上加油,一发而不可收拾。
东方日报:为皇军鸣冤 为汉奸抬轿 窜改历史溷淆是非
中国导演陆川拍摄《南京!南京!》一片,所谓从人性的角度反思战争,实际上是极力美化日本侵华史,为日本皇军歌功颂德。陆川如此卖力,难怪会被网友讥为「陆川纯一郎」。
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採用活埋、砍头、分尸、开膛破肚、挖心、狼狗撕咬活人、活人当靶练刺杀、姦杀妇女后还在阴道中插入木棍树枝等种种残忍手段的惨绝人寰的一场兽性大屠杀。但在陆川的电影中,「人性的」、「善良的」日本侵略军的「光辉形象」,取代了历史事件中真实的日本侵略军的狰狞形象。片中看不到日军的残忍,看到的是大量细腻描绘的「人性」、「善良」的日军士兵。陆川如此卖力地美化杀人如麻的日本侵略军,应该跪拜在日本天皇陛下的脚下领赏。
影片花了大部分时间描写日本军人形象代表角川,在中国人遭受伤害时,他总是神情沮丧、忧鬱和无奈,特意缓缓走到被自己枪杀了的姜老师的尸体前默默伫立,「人性」味十足。影片中的日军官兵就像是「仁义之师」,看完此片后,谁会相信这些「善良、人性」的「仁义之师」会是残杀我三十万同胞的恶魔呢?
窜改历史溷淆是非
最荒唐的是,在临近结尾,影片竟用了长达五分钟时间来演出「日本军南京佔领庆典」,实际上是日本鬼魂祭典。影片中「阵殁将士之英灵」大字书写十分醒目,祭奠现场庄严肃穆,人人表情十分沉痛,像一个「威武之师」在控诉中国人的「罪行」中举行的一场哀兵誓师大会,又像是给人们展示场面壮观的日本祭奠仪式的风采。
「人性」已成了陆川窜改历史、溷淆是非的如意法宝。但陆川可能忘了,日本皇军从来没有将中国人当作人,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支那猪!被侵略者挖空心思去搜寻侵略者「人性的光辉」,这本身便很好笑,难道印第安人要反思殖民者的人性?犹太人应反思希特拉的人性?庄子早就说过强盗也有仁义的一面,强盗也可能是孝子,但无论如何,他们首先是强盗!
对一场战争的反思,首先应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直面曾经的落后和受欺凌,不可偷换概念将民族性变成人性。但令人愤怒的是,国家至上、民族大义已被所谓的「人性」搞得面目全非。当今中国,内忧外患,群鬼犯边,南海烽火连天,东海风高浪急,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都在大声疾呼、挺身而出之际,这部影片却告诉国人,要理性看待侵略,侵略者也有人性一面,这到底安的甚麽心?
更奇怪的是,这部窜改历史的影片,居然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片,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照此逻辑,应当将日本靖国神社设在南京,请日本皇军的后代年年来祭奠,重温当年先辈的「人性光辉」。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泡沫 联合早报 郑永年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加入数以千万计的失业农民工队伍,中国高等教育的泡沫破灭了。尽管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世界各国都会出现这种现象,但像中国那样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队伍为世界所少见。
同样,尽管大量的大学生失业和这次金融危机有关,但只能说金融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就是说,金融危机并非大学生就业危机的根源。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很多年里,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已经有很多迹象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只是有关部门没有加以重视罢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和大变革。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升级(如从学院到大学)、大学的大合并、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大学城)、无限制的大量扩招,中国的大学改革者们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企业家精神。
的确,种种发展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中国的教育成就令海内外人士感叹不已。多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者们本身也沉醉在年年攀升的各项数据指标上。
在海外,受中国惊人发展的影响,许许多多高等教育机构的目光转向中国,视中国为一块新的财富宝地,要不到中国办教育,要不大量吸引中国学生到国外就学。
教育资源迅速向少数人集中
很难否认,改革的结果是,教育资源加速向少数人集中,越来越多的贫穷人家的子弟上不起学,而培养出来的人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在国际层面,中国急起直追,但教育科研水平实际上离国际先进水平越来越远。
除了“山寨版”式的模仿(如各种教育评估体系),中国本身并没有任何教育创新。山寨版的特点就是比原版的功能更“全面”和“先进”。中国教育的评估体系就是这样,把世界上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尽管是向西方学习,但在西方的任何一个地方,找不到中国版的评估体系。例如,西方的学校也会鼓励博士生去发表文章,但绝对没有像中国那样硬性规定博士生要在特定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后才能毕业的。类似的荒唐不堪的例子举不胜数。名目繁多的学术的恶性腐败也因此而生。
为什么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会导致泡沫的破灭?这就要看谁来改革的问题。在中国,从事教育改革的并非教育专家。企业家式教育改革的主体是政治企业家,商业企业家,再加上一些带有浓厚商业气或者政治气的教育界人士。
商业企业家强调数字,政治企业家也强调数字。他们各自获得了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但却牺牲了教育本身的利益。
缺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
公平地说,如果没有政治企业家和商业企业家精神的结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和所有其他方面的教育)不可能发展得那么快。例如前些年炒得沸沸扬扬的遍布各省的大学城就是政治和商业利益结合的杰作。政治人物给政策,商业人士借此圈地发财。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两方面力量的合作,中国的银行能够提供给大学那么庞大的贷款吗?结果怎样呢?大学背上了数以千亿计的债务。
要是在其他国家,中国很多负债累累的大学早已经破产了。因为有各级政府在背后强行撑着,才没有倒下来。大学的负担成为政府的负担,政府的负担最终还是社会的负担。
就是说,大学拿着从社会的钱财来搞大跃进,但负面的恶果还是要转嫁给社会。社会一次又一次成为受害者。
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举世成就,但同时也造就了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克服和解决的恶果。恶果不仅仅是大学生失业那么简单。其实,从总体看,失业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隐藏着的危机更令人担忧。
企业家式的教育改革已经给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路径依赖,那就是教育的产业化精神和与之相关的GDP主义。
中国的教育必须改革,这是社会的共识。建设高等教育基础设施、扩展教育使得更多的人获得接受教育的权利、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这些都是社会所接受的。但令人遗憾的是,改革的结果和人们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相反。利益导向的教育改革可以造就大跃进和泡沫,但泡沫的破灭也是期望之中的。从很多方面来说,这种方式的教育改革是不可持续的。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体制培养的并不是社会的有用之才。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同中国本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任何的结合。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教育的GDP而改革。
在今天很多发达国家,教育的改革总是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没有这种关联,因此造成了一方面企业缺乏技能人才,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在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并不具备一、两种有用的技能。很多外资企业需要亲自到中国培养有用的学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大学抢走了中国大量的人才,但却把这些人才“培养”成无用之才。这是中国人才的大浪费。实际上,缺乏有用的人才已经成了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一大障碍。中国的很多基础研究并不错,但就是转化不了有用的技术。一种产品在中国加工和在德国或者日本加工,其附加值相差万里。
大学、政府和社会走上恶性循环
粗放式、低层次的教育扩张也使得生源的不可持续。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低品质,大多数人是非常了解的。很多年来,从政府官员到一般有钱人家,纷纷送子女出国留学,希望子女能够在国外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当然,他们的子女能否真正学到东西拿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因为很多的国外大学就是看准了中国父母的口袋,也在搞教育的产业化。)
今年在重庆等地一些高中生不想参加高考,这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示了对大学培养无用之才的抗议。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工比很多大学生更有用。
农民工至少不会对工作有太多的要求,但大学生则不然。化了那么多的钱拿了一个学位,找到的工作还不如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这实在是悲剧。
这种教育制度在财政上更不可持续。教育发展的资源一来自政府财政,二来自社会。现在看来,这两方面都难以为继。很多的大学都已经背负沉重的债务。
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可能毫无限制。从很大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好的教改政策,政府投入越多,教育品质就越坏。社会的投入更少。
教育部门一直在利用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从民间收取钱财。但如上所说,从干部和普通民众已经开始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失去了信任。
一般说来,如果学校能够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社会和政府就会对教育有更多的投入,这应当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因为中国的大学不能履行这个功能,大学、政府和社会之间已经开始走上恶性循环。
现在泡沫破灭了,然而中国的教改方向还是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在推进教改方面上实际上是有很多优势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几代领导人都强调在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也适用在教改上。
中国的教改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层,既没有能力去纠正已经被证明为无效的路线和政策,更没有能力去确立有效的路线和政策。
如果不能改变现存的路线和政策,引入真正能够从事教改的干部,中国的教育还是会依赖现在的路径衰落,直至出现谁也不想看到的结局。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德国之声 中国军队已成了“国中之国”
中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之际,中国宣布军备预算再提高15%。这是中国连续第十九次以两位数的幅度提升军费,因而引起德语媒体的广泛关注。针对人大发言人李肇星“中国军费增长微不足道”的说法,《南德意志报》引用军事专家的话说,“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这一增长幅度肯定不小”。
《南德意志报》写道:“公布军费预算是中国人大每年的常规。同样,人们也年年猜测中国军备预算的真正数额。由于有许多隐蔽的用项,中国军费实际要高得多。驻北京外交官认为,北京一直指责恐怖主义,以此打击西部穆斯林省区独立战士,另外大批派遣军队进驻不安定的西藏想必也消耗了许多费用。”
《柏林日报》发表的评论指出,中国的军备预算现已达到日本的水平,增长速度很快有其原因:“中国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队,但是这支军队在技术上还很落后。同时,与中国的经济利益有关的地区离中国本土越来越远,所以北京对建立机动的军队更感兴趣,中国海军最近在索马里海岸前执行任务就是一个例子。北京政府宣布的目标是使国家富强起来,建立现代化的军队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这固然是合法的,但中国的邻国已经感到很不舒服,其中一些国家与中国有领土争执,当然不希望中国像中国人希望的那样强大起来。
但中国550亿欧元的军备新预算还不到美国军费的十分之一。这里可以做一个比较:中国仅刺激经济的计划就耗资4560亿欧元,这里可以看出,北京仍然把财政重点放在经济上。”
《日报》从中国军备预算谈到中国军队的问题:二月份,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军队高级将领提出了“遵守纪律”的要求。该报认为,“虽然对军队提出忠于党的要求并不少见,但这次的强调特别有力”,这是因为最近几十年,中国军队已成了“国中之国”:
“党的首脑胡锦涛最近提出增强纪律和服从命令的要求不禁使人猜测,将领们已过分自行其是。中国军队中腐败盛行,过去几年,北京领导人多次宣布要调查军人生活变化情况,因为按照他们不多的薪饷,军官们根本买不起昂贵的别墅和汽车。2006年,因建造军事设施时接受数百万欧元的贿赂,一名海军中将被处决。军队所属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媒体的禁忌话题,不能公开讨论。
军费的真正额度也是秘密。2008年,官方公布的军费折合470亿欧元。国际专家认为这一数额太低,一些秘密来源的经费也流向军队。”(来源:德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