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报:官员问责成笑话 明罚暗赏愚百姓
太阳报:官员问责成笑话 明罚暗赏愚百姓
近年内地被问责下台官员易地复出事件屡见不鲜,官员问责制形同虚设,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在舆论压力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修正案草桉》,对官员任免程序作出调整,规定任免案应附有任免人选的基本情况和任免理由;必要时有关负责人应到会接受询问。
自中共建政之日起,政府官员的任免都由党委决定,起初还经过集体讨论,但其后逐渐演变为第一把手说了算。官员无论如何无能,犯了多大错误,只要有党委书记保护,就不用下台。
二○○三年沙士期间,中央当局首度引入官员问责机制,甚至连北京市长孟学农、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等省部级高官都丢了乌纱。其后问责制逐步推广,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批官员受处分。此情此景,曾令民众兴奋了一阵子,认为终于有办法治那些尸位素餐的庸官了。
然而,老百姓高兴得太早了。被问责下台的官员,很快就在其他地区或部门被委以重任。因「黑砖恷」事件受处分的山西洪洞县原副县长,进京抓记者被撤职的原辽宁西丰县委书记,都一一悄然复出。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因三鹿奶粉事件受处分的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当时为了平息民众对毒奶粉事件的强烈不满,中纪委高调宣布对鲍俊凯等官员的处分,但人们很快发现,鲍俊凯早已调任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官升半级。其他同桉处理的官员也多数已经复出。
黑箱作业 广受质疑
这种黑箱作业,理所当然遭到公众质疑。这些官员受处分,表面上承担了责任,却在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下迅速复出,甚至升迁。人们不禁质疑,有关部门在处分这些「问题官员」时,是否曾对他们有过某种承诺,所谓问责是否只是一幕「周瑜打黄盖」?更严重的是,有关部门领导与问题官员之间是否有不可告人的利益瓜葛,当日只是被迫弃车保帅?凡此种种,都是对民意赤裸裸的愚弄。
更不堪的是,有关部门面对公众质疑,要麽三缄其口,要麽提出一些牵强附会乃至滑稽的理由,令民众更为不满。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任免程序,要求有关部门对被任免人员的情况作说明,必要时还可要求有关官员到会接受质询,一定程度提高了官员任免的透明度。然而,若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一个文件,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问题,那未免太天真了。
首先,此文件只限于中央一级官员,管不了地方官。更重要的是,在各级官员的心目中,人大只是橡皮图章,党委决定的人选,人大常委会一定要通过。就算人大常委会通不过,被提名的官员仍可以「党组书记」的名义掌权。
然而,中南海当局应该认识到,曾经大事宣扬的官员问责制,在民众心目中已沦为骗局,若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政府的公信力必将荡然无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