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六个中日关系基础事实
一个事实: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创伤。
近百年来,日本竟两次侵略中国,而且是十分野蛮侵略。掠夺中国的财富和屠杀中国人民,给中华人民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以至于时过半个多世纪,人们仍挥之不去。一句化中国人民对日仇恨还没有化解和消除。这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前提。
二个事实:整个日本主流没有形成反思侵华战争的悔过氛围。
不单是日本右翼人士没有悔过侵华战争,就是大多数日本人也缺乏悔过之意。而大多数日本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除了日本文化的本质原因外,重要的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确实获得了巨大财富,尝到甜头和战败没有损失这个也是事实。一句话,真诚悔过的日本人为数不多。这也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前提。
三个事实:中国的崛起使日本产生了空前畏惧感。
从表面上看,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两国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但是,必须认清,日本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实质是开始畏惧中国的无奈之举,因为中国成了核大国。一句话,中日建交时中国是个经济、政这、军事的大国,这是中日关系提上友好进程的基础。
四个事实:改革开放让日本重新看到并获得在华的经济利益。
建交以来,中日经济关系在平等、互利原则下得到长足发展。这些年来,双方经济关系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和日本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不能主动断裂的依赖关系。这也反过来证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在华获得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虽然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较之政治关系相对平稳,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如1995年以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大幅下滑;如90年代末期,日本对华ODA政策调整,大幅度减少对华援助额;如2001年中日之间首次出现较为激烈的贸易摩擦,等等。这些问题均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制约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一句话,中日经济关系互惠互利、错中复杂,由此关乎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前景。
五个事实:中日关系远没有达到并且很难达到一定的友好程度。
改革开放30年来,日本经济对中国因素的依赖也不是可有可无,而也已经成为左右其经济出现重大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不同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导致日本国内某些势力制造的“中国威胁论”有一定市场。这些其实是日本人矛盾的内心使然:想要中国的经济利益,当然也有政治需要,又怕真的给中国经济带动起来。所以就不断制造是非,作为政治和经济交换、谈判的条件。一句话,相当长时间内中日关系是合作与矛盾的并发阶段。
六个事实:中日关系必将受到其他国际关系、国内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之,尽管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存在种种分歧和摩擦,甚至在某些特定时期双方的立场出现严重分歧,但应该看到,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应该是中日关系的主流,并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这种似亲非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