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保卫雷锋 古稀老人的雷锋打假战人间雷锋

火烧 2009-04-26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围绕雷锋形象保护展开,讲述古稀老人与田亮出演雷锋引发的争议,强调雷锋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以及雷锋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多重解读与挑战。
保卫雷锋
来源:南方周末  2009-04-23 14:33:01  作者:苏永通

  

编者按: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伟大革命战士出现的雷锋形象和精神,正遭遇着来自商业、政治、娱乐的多重解读,作为娱乐新闻出现的“田亮出演雷锋事件”,其背后深意其实一点都不应该令人娱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雷锋需要被检验,作为一个文化偶像,雷锋需要被尊重。

电视剧《雷锋》中田亮的定装照,田亮出演,一度引起雷锋老战友们的反对 图/CFP

2006年电影《雷锋的初恋女友》剧照,老战们觉得这部片子是对雷锋形象的亵渎 资料图片

新锐摄影师戴翔以雷锋为主角拍摄了一组反映雷锋在当代工业社会遭遇的影像。这是其中之一:雷锋在擦拭大街上的牛皮癣广告 图/戴翔


“以后这种事我不接待了,你们爱找谁就找谁。”关明江扔下一句气话,拂袖而去。

4月18日下午,沈阳德济医院的一间办公室里,电视剧《雷锋》剧组的一个助理再度找上门来,要求老战友们在一份《说明》上签字,大意是:支持电视剧开拍,支持田亮出演雷锋,认为其是“不二人选”。

关明江最后一个签了字。助理取走文件后,他越想越觉得不对,“这不就等于我们把自己给否了吗?”

关明江是“沈阳籍雷锋生前战友志愿者服务团”(后简称“战友团”)团长,大半个月前,正是他把电话打进了辽沈晚报社,引发了70位雷锋老战友联名反对田亮出演雷锋的娱乐大事件。

当时的理由是,田亮除了外形气质不像外,更重要的是田亮“纪律差、绯闻多、讲排场”,这与干一行爱一行、为人憨厚、艰苦朴素的雷锋形象相违背。

现在,关明江和他的战友们却不得不签字承认,这些都源自媒体的曲解和抵制,与他们的真实意愿完全不符。

一场表面热闹的“保卫雷锋“的行动,最终以发起者的勉强服从而仓促收尾,尽管歧见仍未消除。

攻守

“一个劲的说这好那好,最后才让老战友们也说说吧”,这让关明江感觉“像迫击炮似地”被灌输。

反对田亮出演雷锋的公开信登出第三天,战友团应邀与《雷锋》剧组第一次会面。

35个战友代表从各方赶来,团长关明江让他们挨个介绍,“哪个营,哪一个连的战士,逐个报。”他心里有气,此举正是为了回应先前剧组的质疑:70名雷锋老战友,真的假的?

最初投书媒体时,因为事出仓促,完全征求所有人的意见不太可能,而战友团往来频繁的也就十几个核心人物。但为了壮大声势,关明江选了70这个有把握的约数,记者有些担心,关明江笃定地说,“大不了,附近的辽阳至少可以拉来50多人。”

这个带有火药味的开头,本以为是激烈交锋的序幕,却没想到见面会上也有领导先讲的规矩,“并不剑拔弩张”,对方的公关让老战友们一时手足无措。

剧组的四人谈了两个多小时,“一个劲的说这好那好,最后才让老战友们也说说吧”,这让关明江感觉“像迫击炮似的”被灌输。

他感到“很被动”,刺激的话竟说不出口,只有作家华东方厉害,比如剧组谈到拍此部电视剧可能赔钱,遭到作家的打断:“不可能,雷锋精神肯定双赢,怎么能赔钱,赔钱就是你把雷锋的精神都赔进去。”

剧组的主动进攻还是奏效的,关于田亮的各类网上传闻被一一解释,用老战友的话说,成功地“把原来的不同意变成担忧”。

接着主动出击的是主角田亮,4月10日,他与10名老战友代表一起到了抚顺。那天,田亮身着蓝色短袖运动服、牛仔裤,见到雷锋战友,主动握手,一口一个前辈,一口一个老师。

“挺阳光挺好的一个小伙儿。”战友乔安山显然被打动了,在乔家,气氛和谐得惊人,对照着相片,战友惠连生甚至手把手教田亮投弹姿势,有战友还顺势给明星送了照片和雷锋像章。

关明江再次觉得自己又处于“被动”了,“老乔的话一说,好像之前的反对是一场误会,现在和好如初了,定调了。”他私下对随行的记者抱怨,这还怎么谈呢?

像是设计好的一场仪式,见面议题完全不由战友们掌控。一些战友期待中的正面交锋,在吃饭、参观雷锋纪念馆、到雷锋墓前献花等一系列活动安排后,“时间就没了。”

他们后来才知道,就在一天前,电视剧已经正式开拍了。

绝杀

“他们是毁我长城,害我中华”。

这样的发展,是关明江无法预料的。像是拳头打在了棉花上,力量全被对方吸纳了,既往的斗争经验全没了用场。

记忆犹新的是,2006年对“炒作大王”邓建国的绝杀壮举,“那才是真正的战场保卫战”。

那年3月,雷锋班班长薛三元接到抚顺雷锋收藏家储士奇的紧急电话:广东的“炒作大王”邓建国准备拍《雷锋的初恋女友》。“这不是胡扯吗?”薛当时反应道。

老战友们一开始尚显客气,以“邓建国先生”,以及“您”的称呼,并邀对方面对面交谈。但邓建国最终一直未出现。

无奈之下,他们果断选择了“绝杀”的手段——给中央军委写信。信中写道,电影《雷锋的初恋女友》“不符合事实,有损雷锋形象和国民感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开事件,是一场严峻的公开挑衅”,“他们是毁我长城,害我中华”。

这封信是作家华东方帮忙定稿的。他说,最初的草稿“写得很义愤,表达了感情”,但“缺乏理性和依据性”,经他修改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给大首长提供批示和下决心的可靠基础”。

“上书”行动顺利:2006年3月25日信件寄出,4月15日,上面发函告知将转请有关部门查处,两个月后,薛三元接到上面电话,称广电部门已责令停拍该电影。

同年年底,有媒体发现一家公司,竟生产一种烟盒样式的安全套包装,有些产品印着雷锋的图像。战友们认为是对雷锋人格的侮辱,再次联名上书中央,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追查。2007年1月末,宁波工商部门对该公司依法取缔。

但这一次,眼前的电视剧《雷锋》跟“炒作大王”以及生产避孕套的保健品公司完全不同,至少它不是敌人。薛三元记得会面那天,上面的一位温干事在电话中反复“加重语气”说:“首长对你们关心、维护雷锋形象和军队荣誉的行为表示再一次的敬意。”

“这次还怎么给上面写信呢?”一位战友说,“性质不一样”。

底线

“如果有人仍拿你的感情说事拍电影,必要时,我们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为你讨个公道。”

4月5日和《雷锋》剧组的这顿饭,薛三元没吃好,许多准备好的话,又吞了回去。但他觉得,“该说的话还是得说”。

最令战友们担心的是剧情中女人的角色,“关明江发言了,我也发言了,实际上就问制片人一件事儿,那四个女的怎么办?制片人说,都是同志之间的关系。他们说,雷锋跟那些女的相处都不错。”薛三元赶紧反驳,“雷锋和男女老少都是‘春天般的温暖’。”

实际上,2008年7月,有媒体曾采访正执笔重新创作雷锋剧本的黄亚洲,黄坦言,制片方原来的剧本某些情节有偏颇,比如,雷锋心急火燎地打电话给远在湖南的“姐姐”,让她不要嫁给一个新提拔的县委书记。

王佩玲正是传闻中雷锋女友中著名的“姐姐”原型。

1958年11月9日,这位雷锋在农场时认识的“姐姐”,以“黄丽”的化名,在送给雷锋的日记本扉页上写下了临别赠言。后来在雷锋纪念馆中,这份赠言引发人们的各种联想,也被加以各种演绎。

2006年,邓建国所拍摄的《雷锋的初恋女友》,“女友”正是王佩玲。邓的公司称,将邀请王出席首映礼,网络红人容榕阿姨、天仙妹妹都会参加。“这是拿中国人最崇拜的人来炒作”。当时的战友乔安山怒不可遏。邓的灵感来源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对雷锋“爱情传说”的描述,当时,几个班长就到鞍山找书籍的图片主编交涉,后者一再否认自己讲过雷锋与王佩玲的恋爱关系,但与老战友们的隔阂却更深。

战友们至今仍坚决认为,雷锋不可能谈恋爱:一是军纪不允许,二是雷锋与那些女友交往时年纪尚轻。在雷锋日记中,二十出头的雷锋,梦里最想见的是毛主席,亦曾遭受“绯闻”打击,并感慨:“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2006年的清明节,在给中央去信后,战友乔安山等人到了雷锋墓前,亲手包了66个饺子,扎了66朵白花做成花圈,按民俗方式,给雷锋过一个“亲情节日”。孤儿出身的雷锋那年正是66岁。

众人在雷锋墓前发誓要誓死维护好雷锋形象。“如果有人仍拿你的感情说事拍电影,必要时,我们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为你讨个公道。”乔安山泪流满面。

追击

“她是被牵扯人和被伤害者,应该善意地提醒和说服,建立捍卫雷锋尊严的统一战线。”

公开信发表后的第二天,4月3日,战友团曾召集十多个战友通气。

网上的一些舆论让他们倍感意外,“有网友说我们有头没脑的,骂我们”。在鞍山的雷锋研究者张峻也公开批评:“还没看到剧本,又没看到田亮的表演,怎么能下结论呢?”这位给雷锋照过许多经典照片的摄影师说:“在维护雷锋形象上,我们应该做促进派,不应当灭火器。”

有人还批评,“不能以伟人的品格来要求演员。除了哑巴,谁都可以扮演雷锋,监狱里的服刑人员都可以演,演好了,还能立功受奖,获得减刑。”一些人甚至怀疑,老战友是在进行一场以雷锋为名的自我炒作。

真是时移事易,当年绝杀《雷锋的初恋女友》,战友们得到的是民众压倒性的支持,正是舆论“并肩作战”,他们才选择了“宜将剩勇追穷寇”。

炒作大王邓建国当时没有就此放弃,他的公司事后曾针锋相对地提出,《雷锋的初恋女友》的播出权属于王佩玲,是否播放,由王佩玲本人决定。

这让战友们很不放心——即使是到了广电部门叫停并处罚邓建国的公司之后,扮演“女友”的演员逗逗仍称,他们没有放弃,“希望她老人家站出来”。

战友们决定致信王佩玲,“堵塞这些人的最后一条路”。作家华东方建议,王佩玲与邓建国不同,“她是被牵扯人和被伤害者,应该善意地提醒和说服,建立捍卫雷锋尊严的统一战线。”

信中这样写道:“我们钦佩和尊重您在雷锋生前和牺牲后的几十年中,实事求是地称自己与雷锋是姐弟关系,是好同事关系。我们更钦佩您的是,在有人怂恿你与雷锋是‘初恋女友’关系时,您一概否认,这一切说明您是一个有人格,有自尊的人。”

2000年,华东方受邀赴河北张家口市作报告,遇到过王佩玲,在签名时有人怂恿她落款写上雷锋的女友,“我看到王佩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写‘雷锋女友’几个字。我感到在瞬间王佩玲做了一个理智的抉择,也是她内心的真实反应。”

寄给王佩玲的信却被退了回来,这次等待更为漫长,她躲起来了。“我们老担心一个事儿,现在是经济社会,她年纪也大了,怕她一糊涂被收买了。”薛三元说。

直到2007年3月,王佩玲发表了写给金华著名学雷锋环保老人曹荣安的两封信。王说她与雷锋“确确实实是姐弟关系”,并抱怨说:“真恨自己文化太低,也很少看其他的报,什么网络电视等等。有很多的炒作,我根本不知道。”

薛三元和战友们这才松了口气。

权衡

他也不想给外界太多麻烦制造者的印象。

焦点似乎已经不在田亮身上,老战友们甚至流露出同情。

因为听说了网络对这次保卫行动的无端猜疑,薛三元意识到,之前说田亮纪律差、绯闻多、讲排场,“回头看,他可能也是舆论的受害者”。

网络间的质疑和雷锋剧组的谦逊公关,直接瓦解着老战友们的同仇敌忾。

4月15日,战友团再度开会,在讲到电视剧《雷锋》时,不同的声音终又上了桌面。

“希望他(田亮)能把雷锋的形象打造出来。”71岁的惠连生说。“我不相信他能演好。”坐在对面的何文凯连说两遍,站了起来。后来又有人插话圆场:“那是人家剧组才能定的事。”

老战友们之间也有着不同的算盘,有战友甚至想到了借力《雷锋》剧组。那天剧组助理说起拍完以后要做慈善,有人就顺势谈起自己正在推动的一项“雷锋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由于经济危机,他担心政府财政有困难,希望得到剧组的支持。

战友间抗争到底的共识早就难以达成。4月5日见面后,战友团发表“看法”,却通篇只字未提“田亮”这个名字。

“他们非要对田亮出演直接表态,我们就不提田亮行不行?我们实际提出一个扮演雷锋的标准,希望塑造一个完美雷锋形象,这样可进可退。”华东方说。

而现在,令关明江——即使他个人不同意,却签下字的重要原因是,“说是中央指示,要老同志们表态,然后作为上报材料”,此外,他也不想给外界太多麻烦制造者的印象。

薛三元头两次与剧组碰面,坚持觉得,出演雷锋,当兵的最好。他们曾推举过扮演过雷锋的吴军,雷锋班的第19任班长李有宝,还有“傻根”王宝强——他至少也演过兵,但遭到网友的冷嘲热讽,真实的雷锋,并不傻。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不谈这些了。”关明江说。

尴尬

对雷锋的真正认识,应该回到毛泽东时代,不能随便与时俱进。“你说雷锋这阶级的爱,跟博爱,是一样的吗?”

尽管4月18日的说明,是一纸格式合同,“不同意”的也要“同意”且是“大力支持”,八个与会的老战友还是都签了字。还有战友提出修改文本,“再合计合计”,也终作罢。这意味着战友团的保卫举动暂告挫折,不过,他们仍试图关注具体剧情。

事后,关明江对那位助理表达不满说:“他把我们整得迷迷糊糊,以后你来提前两天告诉我们,我们得研究研究。”

前两回,他还只是觉得被动,而名字一落,像是签了份保证书,他感觉人家整了个“圈套”,“被算计了”。最要害的是,战友团无形中被这“割裂法”给整出了“内部矛盾”。

2003年,关明江等人发起成立“沈阳籍雷锋生前战友联谊会”,他和薛三元是实际的负责人,作家华东方,则是他们的“笔杆子”。“联谊会”,顾名思义,“就是联络感情,刚开始觉悟还没维护雷锋形象那么高。”关明江说。

邓建国和田亮事件后,关明江说,“战友团”的主要目标,转向到致力于维护雷锋的形象。

此前,老战友们多以个人身份参加各种活动。“你单独蹦蹦跳跳,到全国说自己是雷锋战友,人家会觉得不合时宜,你怪老头嘛你,把着雷锋不放!”华东方说,“你光整个学雷锋的,就把自己孤立了,应该结合起来,然后把雷锋旗帜打出来。”

最近,挂靠在沈阳市文明办的“沈阳市雷锋生前战友志愿者服务团”,终于名正言顺。关明江解释,取“志愿者”之名,是因为有关部门对退伍军人组建社团审批严格,此外,它亦希望借此融入主流。

可是,有些时候,这个主流,也让他们觉得难以明白,却又无从保卫,或者说该不该保卫。

1993年以来,志愿者活动正渐渐成为青少年学雷锋活动的固定形式,战友团自己的组织也只有冠以志愿者服务的名义才能顺利获批。

但是华东方认为,与雷锋相关的因素,在与志愿者的结合中,被渐渐冲淡甚至被取代。“我这么一写,老战友说,这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他们一直觉得有怪怪的东西,但说不出是咋不对劲。”

去年,抚顺雷锋研究所所长翟元斌就已经专门组织文章,探讨雷锋与志愿者两者关系。

“你信教不信教都可以做志愿者,你拥护不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你拥护不拥护共产党领导,都可以做志愿者。但是雷锋精神,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战友团目前正在运作的一个事情是,准备联合人大代表,推动雷锋重新进入中小学课本,兴建“军魂·雷锋魂”主题公园。薛三元说,关于爱国爱党教育,是肯定要强化的,值得研究的是,怎么让年轻人能接受。

“不能说人人都有自己的雷锋,雷锋只有一个!”翟元斌说。他甚至认为,对雷锋的真正认识,应该回到毛泽东时代,不能随便与时俱进。“你说雷锋这阶级的爱,跟博爱,是一样的吗?”

(实习生李亚蝉亦有贡献)

古稀老人的雷锋打假战

年过古稀的摄影师张峻 图/南方周末记者 苏永通

79岁的摄影师张峻坚持自己讲的雷锋才是最真实的雷锋,每讲一个案例,他都会起身,打开柜子,取出文件袋,各种证明材料铺满桌子。

尽管他同时承认:“我只跟雷锋9次接触,共76天。我不是最早拍雷锋的人,我也没有说我是雷锋摄影第一人。”因为“第一人”之争,张曾被一些雷锋战友作为“打假”的对象。

但这并不妨碍他以雷锋为一生经营的事业,寻找真实的雷锋,并四处奔走打假。

他的家里,更像是一个档案馆,他收藏了做好事的雷锋,学雷锋的活雷锋,也收藏了许多关于雷锋的谣言、谎言甚至恶毒的攻击。

自1960年8月起,时任沈阳军区宣传干事的他,开始报道、拍摄雷锋。近50年来,他参与塑造和宣传的雷锋形象和精神,正受到商业的冲击,被文化和政治解构,甚至遭受娱乐势力的恶搞。

老人身体已不如从前,但遇及与雷锋相关的活动,仍坚持让儿子开车带其出行。晚年的光景里,老人越发相信真实的力量,“光作报告是没用的,要用事实说话”。

他做过的数百次的关于雷锋的报告总是这样开头:“我见过雷锋,拍过雷锋,写过雷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雷锋。”

留住雷锋

“要让雷锋从神坛上走下来,更靠近群众,只能实话实说。他做的事情,我们也都能做。”

为雷锋拍照是张峻一生的骄傲,他共拍摄了223张照片。

照片中送老大娘回家,在车上看毛选,努力练习投弹等形象,被几代中国人学习甚至效仿。但是后来免不了被质问:“雷锋做好事不是不留名吗,为什么还有照片,这是不是‘导演’出来的?”

抚顺雷锋纪念馆的解说员曾为此进退两难,张峻就建议实话实话。他自己也坦陈,“导演”是他本人,有一些照片是“补拍”的,不过,“剧本”并非虚构。“要让雷锋从神坛上走下来,更靠近群众,只能实话实说。他做的事情,我们也都能做。”

为了留住雷锋,2000年,张峻许下愿望,在有生之年要实现三个“一”——编撰一本《雷锋影像大全》,出一本《留住雷锋的人》,办一场“学习雷锋好榜样”展览,以及四个“百”——办100个图片展,为100辆学雷锋的司机车赠挂雷锋照片,采写100个学雷锋典型人物,做100场报告。

最引人注目的是《雷锋影像大全》,公开了众多未曾面世的照片,包括一些失败的“摆拍”照片——比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却穿着棉衣。张峻对这些并不忌讳。

他制作了大小不同的图片卷轴,以便可以随身携带,到各地展览。他甚至还自费制作了3万个像章,“我每次坐公共汽车,谁给我让座,我就给他戴上一个。”

这未必是所有摄影师特有的习惯——与雷锋相关的人和物,他都要随手拍摄下来。即便4月10日,电视剧《雷锋》的扮演者田亮来拜访的时候,他依然忘不了给这个备受争议的明星多拍几张照片。

老摄影师要求田亮露出笑容,他指着田亮定装照,与桌子玻璃案板下的雷锋照片相比,“你这照片太严肃了,雷锋是很爱笑的,很可爱的,你这照片用在灵堂还差不多。”所有人都笑了。

张峻收藏了3万多张雷锋图片,以及各类与雷锋宣传、学习雷锋相关的图片,他将许多珍贵底片,捐给了抚顺的雷锋纪念馆,但依旧不太放心,将原版照片,专门锁在一只皮箱里,以防各种意外。

在雷锋去世后,摄影师还走遍全国各地,到处寻找“活雷锋”。100人寻找目标,已突破200人。除了“兵妈妈”、李素丽这类官方宣传的典型人物外,他甚至在死刑犯中,也发掘到了典型。

他从中挑选16人,完成了《留住雷锋的人》书稿,正待出版。他还建议电视剧《雷锋》制片人程力栋,应该加一集“留住雷锋的人”。“为啥要加,因为有个问题一直没得到回答:雷锋为何能流传下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了,都说没有学雷锋的了,这个最有说服力。”

半生打假

有假的战友,假的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假的“干爹”,假的“干弟弟”,甚至还有假的“私生子”。

张峻的“打假”生涯,始于雷锋之死。1962年8月15日,作为军队摄影师,张峻到现场勘查,拍了雷锋死亡的现场,他也是雷锋牺牲消息的报道者。

每次谈及雷锋之死,他总要主动“更正”——实际上,乔安山是向前开车而非倒车,撞到一根晾衣服的柞木杆而非电线杆,打到雷锋的右太阳穴,雷锋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抢救,终无效死亡。

包括雷锋之死,他看过太多对雷锋故事的失实演绎,“许多人都是以讹传讹,他们当时并不在现场。”他指责,自称和雷锋沾亲带故的人里头有不少李鬼。

和记者见面时,沈阳军区的一个老战友给他打来一个电话,又发现假战友了。“我没法管了,太多了。”老人叹了口气。在他所收集的资料中,有假的战友,假的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假的“干爹”,假的“干弟弟”,甚至还有假的“私生子”。

4月10日,田亮来拜访时,张峻忍不住问《雷锋》的制片人程力栋:

“第一个写雷锋的记者佟希文,你们找了吗?”“没有。”

“第一个写雷锋故事的军队作家陈广生找了吗?”“没有。”

……

张峻郑重地给剧组开了个名单,“我提醒他们,真正应该访问的,没访问。真正接触雷锋的人,都没去。”他管不了太多细节了,却斩钉截铁地要求《雷锋》电视剧绝不能出现雷锋谈恋爱的情节。

这来源于他最痛恨的造假情节。王佩玲、冯健、易秀珍等雷锋生前的女性朋友,甚至连和雷锋一起看《解放军画报》的小学生照片中的主人公陈雅娟都曾被说成雷锋女友。

张峻跟拍陈雅娟长达47年。而那张照片,正出自他手。“当时陈雅娟才12岁的孩子,怎么会变成雷锋的女友,简直是胡说八道。要是像文章所说的那样,雷锋岂不是变成‘花花公子’?”

4月16日,张峻终于找到了易秀珍——雷锋当年在辽阳焦化厂的老乡。张峻找了18年,到湖南时他亦曾询问过她的下落,没想到,就在同一座城市里,找到了。

他是在春节期间,从一本辽阳官方编写的《雷锋在辽阳》中,发现易秀珍的。但是寻找仍颇费周折,甚至在易秀珍所住小区,街坊还说不认识这个人。

张峻给易秀珍拍了缝被子的照片。这像是在重温一段历史,当年,易秀珍给雷锋洗过被子,打过棉絮。但是,她后来不得不切断与这位伟大战士的各种联系,因为“人言可畏”,她还把雷锋的信件烧了。

摄影师与这位敏感的女人作了交谈,还借到她的一张原版单人照。虽然她并不打算从此在公众面前露脸,但哪怕只言片语,也让张峻离雷锋又近了一步。

至此,历经数十年,张峻终于面访了雷锋的所有“女友”。他更加坚信,关于这位伟大战士的恋爱传闻纯属子虚乌有。

即使为雷锋的“锦上添花”,也不允许夸大其辞。

1990年,中国媒体争相报道:“雷锋出国了!”有媒体称,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学校里树立雷锋雕像,教室里抄录雷锋名言,学员们传诵雷锋日记……

张峻特地从一位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官员处获悉,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西点军校时,特别观察和询问该校师生,均获得否定的答案。

他还搜集或接触了《读者》1997年的一篇文章,《环球时报》等报刊记者、雷锋纪念馆馆长等人的实地勘查报道。

“有人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大抒豪情。何必把雷锋‘挂靠’西点?”张峻说,“关键不是外国人学不学,是我们国人有没有学习好。”

诸如西点军校的“打假”,并非由张峻本人发动,不过,别人的“打假”,他也加以收藏。以作不时更正之需。

张峻已记不清讲了多少次这些案例,他干脆装订成册,对来访的记者都说,“你看这个就够了。”

2002年5月,张峻无意间知道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客服中心,悬挂的一幅巨型照片中,身穿军装、面含微笑、正在擦车的雷锋形象与一位女保险公司员工的形象合成在一起。“雷锋旁边硬给安上个女的,看来看去还笑嘻嘻,太不严肃了,简直是儿戏胡闹嘛!”

虽然该公司称,此创意是为了体现他们的服务“春天般的温暖”,张峻还是选择了去北京交涉,该公司的老总不得不从上海飞到北京来解释。后来他听说该公司有个活雷锋,很感动,才算了。“我们不仅要弘扬雷锋精神,还要呵护雷锋精神,保护雷锋的形象。”

挑战“非法组织”

他说他最无法容忍 “雷研会”到处“封官许愿”,“打着雷锋旗号”。

同一个假新闻或者错误报道,一次次被“扑灭”,又一次次“死灰复燃”。欣慰的是,近两年,张峻再也没看到那个“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以下简称 “雷研会”)的活动报道。

“这是我扳倒的最大的一个。”张峻两度举报这个国字号的社团,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提及。乔安山和作家华东方也印证,张举报了“雷研会”。

国字号也会有假?张峻起初未曾想到。当“雷研会”何姓负责人到鞍山时,比何大近20岁的老人还带他去住免费的军队招待所,甚至还帮他付了的士费,但何索要发票的举动让他觉得惊讶,“钱是我付的呀。我说,你不是学雷锋的吗?”

张峻当时被“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兼雷锋资料馆馆长”,不过,2003年2月,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他没有收到请柬。

“怎么没请我,那边说,还没通知。”他不相信,想去实地一探究竟。

张峻第一次走进寄居在老舍茶馆的研究会,他抬头就看到密密麻麻的各种牌子:除了研究会外,还包括“中国雷锋基金会”、“中国雷锋工程委员会”、“中国雷锋研究发展中心”、“中国雷锋评选委员会”、“中国雷锋墙”等。

让他感到惊讶的还有,四个工作人员竟负责研究会下属十多个机构的工作。“我说要看看他的证件,他没有。”张峻说。

除此之外,他说他最无法容忍“雷研会”到处“封官许愿”,“打着雷锋旗号”,比如评定“中国雷锋第一村”,还有“雷锋储蓄所”、“雷锋派出所”等,张峻认为这并非真正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

张峻称,因为他的第一次举报,2004年7月,北京市民政局宣布“雷研会”非法并予以取缔,北京市社团办称,研究会私刻印章,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名,成立多个非法机构,从事非法收费,进行诈骗等活动。

然而,当年11月,“雷研会”又继续以自己的名义活动着,并自称得到了上面某部门的批示。

现在还任着“雷研会”常务理事的华东方回忆,他曾与乔安山、何姓负责人一道找到这个部门,何却被拒之门外,直到听说“雷锋的战友乔安山来了”,才得以入内。

华的态度是,该研究会确实没有法人资格,但主事者一心扑在上头甚至离婚,虽没做成什么大事,但也没啥大毛病。

该会何姓负责人则认为这是张峻在肆意报复,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他曾公开发表言论,反对张峻卖雷锋照片,因此张“怀恨在心”。

张峻坚持自己的判断,依旧不肯罢休,他一直密切追踪着“雷研会”的动向,比如在某市,给一座车站命名了“中国第一‘雷锋车’”;而某市又被封为“中国第一雷锋城”,挂牌时间是2007年1月。

尽管也有人认为这样将雷锋宣传出去没什么坏处,但张峻认定这些做法是拿雷锋作为幌子,是违背雷锋的精神的。现在他稍感欣慰的是,最近两年这个研究会不怎么活动了。他自信地认为是自己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令他时有不解的是,他总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一些雷锋战友却对雷研会积极支持。“我跟他坐飞机,他就跟乘务员说,‘你们服务不错,可以报雷锋飞机’,人家谢绝了。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不胡来吗?”

2007年10月10日,抚顺市一小学50周年校庆,张峻又与该研究会负责人“狭路相逢”了。“我就想现场揭发,别人说算了吧,那样下不来台。但我还是警告他说,你是假的,你不能这样宣扬,到处化缘。”

可以肯定的是,张峻回家后,又向北京的有关部门邮出了举报信,署名:张峻(雷锋生前战友)。

人间雷锋

对于老战友而言,保卫雷锋,也是保卫他们自己。

雷锋战友

雷锋所在的班,被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班里还为他保留了一个铺位,夜幕降临时,摊开被子等他入睡;他所在的团,后来称“雷锋团”,每当点名,团长喊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雷锋”,全团战士齐喊“到”!

“雷锋班”的战士从全团选拔,班长至今已历23任。1998年大裁军,在其列的“雷锋团”经争取得以保留。

1998年,乔安山从铁岭搬到抚顺,“专门做跟雷锋有关的事情”,他承载了体制延续至今的对雷锋的牵挂。今年2月,参加一个雷锋活动的乔安山突发脑血栓,省领导以及各界发来三百多份慰问电。

在乔安山之前,雷锋的其他生前战友们,也一一在各地被“意外”发现。紧接着,他们被各种辅导员的头衔、报告、稿约包围。

接雷锋入伍的戴明章,2006年2月26日上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手里还握着书稿。老人曾沿着雷锋走过的地方,遍访所有知情人,撰写了长达80万字的《回忆雷锋》。他借了几万元才得以出书,但是卖得并不好。

他们顽强地扮演着雷锋的“职业传薪人”,几乎在每年的2到3月,都要“倾巢而出”,到处宣讲,抢救日渐被青年人遗忘的雷锋记忆。他们还参加以做娱乐节目出名的湖南卫视举办的“红歌会”,同台的“快男”和“超女”唱着革命歌曲,接受粉丝的尖叫。2008年老战友们参加了当地“反扒”宣传,并要求当奥运志愿者,“但人家不让我们去,怕出事。”

多数雷锋战友保持清贫。在追逐利益的改革开放初期,有的人选择放弃。薛三元曾是雷锋的班长,直到1986年退伍。有人劝他以病退方式离开军队,以享受相关待遇,他拒绝了。

雷锋战友的特殊身份,要求他们要为雷锋争光,“不拿雷锋的标准,起码也不能抹黑”。步入社会之时,薛三元已经45岁,他的前半辈子,献给了“雷锋团”,后半辈子,则是要“承担宣传和弘扬雷锋的任务”。

“雷锋就是我的一生。”乔安山说。从这个意义上,保卫雷锋,也是保卫他们自己。

雷锋的城市

关注雷锋的,除了他的战友,还有他生活或工作过的每一块土地。

4月14日,五十余雷锋生前战友致信《雷锋》编剧黄亚洲,要求加入“雷锋在营口”的史实。他们还愿意无偿提供服务,协助顾问。此前,剧组曾造访沈阳、抚顺和鞍山等地,营口人担心,观众会以为雷锋一入伍,就去了抚顺。

2003年1月,营口市政协会议收到一份“营口应留住雷锋,应在营口建雷锋纪念馆”的“惊爆性提案”,理由是:营口是雷锋第二故乡。一个星期后,一家媒体宣称发现了“44年前雷锋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某地还发现了“雷锋树”,后来均被证伪。

2002年,“辽阳市雷锋战友报告团”成立,他们在全国开展巡回报告,“立志把辽阳建成全国性的学习和传播雷锋事迹的教育基地”。

“他是湖南人,鞍钢的工人,辽阳的兵,驻军在营口,施工在抚顺。”战友乔安山说。

至少有5座城市,都在称自己是“雷锋的第二故乡”:

鞍山说,雷锋的户口,迁至鞍山,他算是鞍钢的工人;

辽阳说,雷锋所工作的鞍钢的焦化厂,位于辽阳;

营口说,雷锋所参加的部队,驻军所在地是营口;

抚顺说,雷锋在抚顺参加施工,牺牲在抚顺;

而省会沈阳,则认为“辽沈地区”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雷锋最初是军区的典型,而雷锋到处做好事,经常是在列车上,围绕着沈阳这个中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