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改变未来世界的“新能源”,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火烧 2009-04-1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新能源汽车对未来的深远影响,探讨比亚迪在美国市场的机会与挑战,强调新能源标准制定与专利布局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在新能源革命中的被动地位及可能的转型路径。
  刚才看完CCTV2的《经济半小时》,这是一期专门讲“新能源汽车”的节目。

  “新能源”是改变未来世界一切的基本动力,是推动世界进步的根本所在。因此,美国还专门制定了一个《新能源法案》,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从GM的倒闭到美国新战略--《新能源法案》》。

  “新能源”就是摆脱石油、煤炭为基本能源的新的能源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而是全面的“革命”,它不亚于90年代美国的“IT革命”,“IT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时代和便捷沟通能力。“新能源革命”将会是人类摆脱依赖城市能源体系和石油能源体系,放飞人们的自由生活方式,像“IT革命”让人摆脱机械化手工作业一样摆脱对石油能源的依赖。

  首先开始的就是汽车的非石油化,表现的“原始”形式就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等,这是一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不过也是很巨大的“进步”,从将来最终的形式来回头看它就是十分“原始”的形式。

  在《经济半小时》中看到,日本其实已经走在前面了,美国会伴随着旧GM的倒闭,“新GM”的诞生后会加速完成这个过渡动作。其实,中国是存在机会的,只是中国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涉及一切。所以像“比亚迪”虽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但是它成为第一个“先烈者”的可能性非常巨大,因为它生错了地方。

  表面上“新能源汽车”已经提高到“国家战略”,可是拥有权力的“领导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做 -- 注定了中国不可能成为“标准制定者”,它只能是效仿者。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经济半小时》中讲到“比亚迪”至今没有卖出一台双模电动车,仅仅是列入深圳市政府采购目录而已(与这个类似的过程和结果我自己经历过)。在中国“革命性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已经超出了“圈定”的创新范围,会触动各方权力的利益,必然是“死路一条”。

  所以,如果“比亚迪”能够明白中国不可能领导世界的内在本质 -- “权力决定一切”,那他们应该做的并不是去拓展中国这个并不存在的“新市场”,而是直接把产品用于更加成熟的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

  为什么是美国市场?

   第一、美国人具有尝试新事物的本能;
   第二、美国是自由市场没有权力干预;
   第三,最终的新能源标准还是会在美国诞生;
   第四、涉及“新能源”的根本专利也会在美国率先出现。
   第五、美国的资本会加速进入并完成整个产业布局,不需要哀求政府做什么。

  所以先去美国占领根本专利和事实标准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这个过程中“比亚迪”就会得到制定“新能源汽车”规范的机会,这个机会将会奠定未来的“霸主地位”,类似微软的操作系统标准。

  美国资本市场中无论是VC投资还是上市都对于具备创新性的事物存在巨大的好奇性,在那里不需要像孙子那样哀求国内的VC,不需要潜规则才能上“主版”或“ 创业版”,比巴菲特更加积极的资本会帮助“比亚迪”迅速完成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以及遍布全美国的“加电站”和“充电桩”,资本甚至能够改变全美国的公路结构,只要这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要的,就会有资本有人去干。

  一旦在美国市场开始成功,再回过头来“投资”中国,“协助”中国的发展和追赶“美国科技”,这个过程中他们反而会得到“英雄”般的支持,而不是现在的“半死不活”“爱理不理”的状态。一句话:“出口转内销”才能成功!

  “新能源汽车”这个“国家战略”的出台是因为美国人是这样喊的,日本人也在喊,所以中国才会半懂不懂地附和性地叫喊,那些制定这个“国家战略”的“领导们 ”并不理解,也不具备想象能力,能想象出它应该是什么形式。“领导们”需要等待洋人的产品用来解剖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该怎样模仿和“创新”。

  这一切已经注定了“比亚迪”和上海那家“氢气汽车”的“先烈者”地位。

  无论《经济半小时》中怎样呼吁都不会有什么用,因为政府和“领导”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如何去干才能适应这个“新能源汽车”时代。

  做惯了洋奴的人突然给他坐洋主子的位置,肯定是不适应的。

  除非存在什么意外,那才会是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本人从来不是崇洋媚外者,更加不是洋奴,相反正是因为自己不识时务地去美国发展才失去人生中宝贵的时机,看到比亚迪的现在,我为它的未来而惋惜)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