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浪费看精神饥饿
从餐桌浪费看精神饥饿
张朴尧
一句“民以食为天”很好地说明了食物的重要性。所以,用食物招待客人,似乎是天大的礼遇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高兴,自然将朋友约到像样的餐馆搓一顿。俗话说,过日子不得不小气,请客不得不大方。请客吃饭当然不是只为解决胃肠问题,推杯换盏中,不论是做东还是做客,心里都明白的很。故而,酒菜是越多越好,酒菜越贵越有档次。于是杯盘叠加,推杯换盏中,主人的面子似乎争了个杯满盆溢。可惜盛情无限,胃肠容量有限,三杯两盏淡酒进肚,桌上的饭菜大多成了养眼的摆设。酒足饭饱,拂袖而去。一桌美味白白被倒掉,有的最终进了养猪场,据说有的猪儿不胜酒力,偶尔也醉生梦死一会。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说,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没有摆脱饥饿的历史。翻开三坟五典,纵观百宋千元,饥饿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饥饿是贯穿整个中华历史的一个主题。饥饿的肚皮必然有饥饿的精神相伴,饥饿的精神催生出饥饿的文化。吃饱饭是最大的奢望,有足够的食物也就成了最有面子的事情了。反之,食物不足不但是一个肚子瘪的问题,面子也必然受到影响。
一个“吃”字在我们的语境里无所不在,极好地反映了饥饿特色的精神文化。比如,看准叫“吃准”;下棋中叫“吃掉”对方一子;买进一批货物叫“吃进”一批货;费劲叫“吃力”;被别人算计后叫“吃亏”;男女关系中嫉妒叫“吃醋”;形势紧张叫“吃紧”;受惊叫“吃惊”;受欢迎叫“吃香”。此外还有“吃大户”“吃皇粮”“吃劳保”“吃老本”“吃偏饭”“吃里爬外”“吃哑巴亏”“吃一堑,长一智”……一个“吃”字,将具有饥饿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中国的节日中我们也能够很好看出“吃”的重要性来。凡是节日都必然伴随这“吃”,我们过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吃”字。初一饺子初二面, 正月十五 闹元宵;端午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麻糖,年三十更是全民皆吃!婚嫁丧事,生日满月,送别饯行,接风洗尘,升官发财,乔迁之喜,金榜题名……无不大吃一顿!过节就要吃,不吃就不等于过节;吃的时候还要喝,不喝似乎就等于没吃好;喝还要喝醉,不喝醉似乎也不尽兴。这些都是“吃”文化的进一步演绎。这些节日中,人们吃好是最大的面子!过节核心内容就是吃喝。
实际上,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才真正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是一件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中国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挺起鼓鼓的肚皮,脸上的饥色也换成了灿烂的笑容。请客吃饭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了。每当夜色阑珊,各家餐厅宾客如云,业主与客人各自在中觥筹交错中感悟到了无比的幸福。然而,饥饿的肚皮饱起来后,人们的精神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变化儿同步跟上。饥饿的历史上,形成的具有饥饿特色的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惯性,深深地扎根在国民的骨髓里。表现在餐桌上就是为了主人的面子,极大地浪费食物;表现在语境中就是以“吃”说事;表现在节日中就是各具特色的吃法。只有吃不了倒掉才是面子,只有“吃”字才能把事说透,只有吃出花样了,才能体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
著名的哲学家 冯友兰 先生曾说过,人生有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就是物质生活的基础作用,在这四个境界中是第一位的,也是其它境界的基础所在。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都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精神文化境界。我们不但要继续提高物质属性的自然境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靠浪费食物来争取面子,恰恰是最丢面子的事情。有人说,我有的是钱,我浪费自己的东西与别人何干?不对,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你可以撕碎你的钞票,但没有权力浪费社会的资源!这种以浪费为荣的观点,就是典型的饥饿精神表现。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理直气壮中暴露出了他们精神的饥饿特色!
解决肚皮饥饿问题和精神饥饿问题是同等重要的。一个精神饥饿的人是不会善待粮食的。什么时候人们不用依靠浪费粮食来撑面子,那时候似乎可以说,饥饿精神逐渐解决了。西方的AA制在中国不能很好地盛行起来,这与面子问题有直接的关系。除了我们和西方人的流动性不一样外,更主要的是AA制的核心内容就是自己吃多少点多少,自己付自己的费,这让国人感到没有面子。中西文化冲突在这件事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才出现了中国旅游团在德国餐馆剩饭,被德国人报警而遭罚款的“怪事”,这些被罚款的中国人回来后,如果观念能改变一下,也算是不白出国“进修”一会。民以食为天是永远正确的观点,但不靠浪费粮食争面子也是没有错误的观点。至于精神饥饿问题解决起来要花很长的时间。因为这不是一个物质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观念问题。鲁迅说过:在中国,哪怕是挪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可见观念之改变有多么难!解决精神饥饿问题,首先要从餐桌做起!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