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历史是一个过去时社会共同理想实践的动态试错与纠错过程

火烧 2009-03-28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历史作为社会共同理想实践的动态试错与纠错过程,强调历史观的辩证关系及社会理想形成与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历史的动态逻辑与价值逻辑演绎。

历史是一个过去时社会共同理想实践的动态试错与纠错过程

田忠国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不是犯全面肯定,就是犯全面否定的错误。导致人们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原因固然很多,比如说信仰问题、站在哪个社会阶层利益角度的问题等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都不是关键因素,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历史观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历史这个概念。

一般情况,过去曾经发生的人或事,有记载或者虽没有记载,但留在人们记忆中,我们称为历史。也就是说,站在今天看昨天,昨天是今天的历史,站在昨天看今天,今天是昨天的未来,而如果我们站在未来看今天,今天又成了未来的历史。由此可知,成为即定事实的历史,我们称之为静态的历史,而尚未形成,但将来一定会形成的历史,我们称之为动态的历史。然而,静态的历史需要动态的历史观观照,因为,同一件事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比如,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前一个时期如果和敌人讲平等,就意味着放弃争取战争胜利的主动权,则是错误的;而后一个历史时期,和敌人讲平等、维护平等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和战争意志、战争表达的维护,却又是正确的。因此,从历史的动态逻辑上看,如果我们放到宏观历史的大背境上,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显示出动态对错的历史轨迹,从这个角度说,对与错,永远都呈现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离开辩证思维,人类对历史就得不出正确答案。写到此处,或许人们要问:历史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各人可能有各人的答案,而我个人的答案就是,历史是在社会共同理想的动态试错与纠错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实践社会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为,社会的共同理想是靠他们实践形成的。也就是说,没有他们的社会实践,便没有人类的历史。

当然,英雄(社会理想的提出者)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固然重要,但人类历史证明,社会理想的提出者,并不一定是社会理想的共同实践者,虽然他可能是一个理想的践行者,但一个或几个人对理想的践行,无法形成一个社会的历史。比如,我国的孔子,他所提出的社会理想,经历了一千多年后,直到宋代程、朱理学出,才形成社会的共同理想,并予以实践。而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他提出社会理想后,虽经无数次努力实践,但在其生前,均未获得成功,直到苏联和我等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其社会理想才成为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并予以实践。由此可知,社会历史即是一个社会共同理想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价值逻辑的动态縯绎过程。

既然历史是一个社会理想的动态试错与纠错过程,那么,正确与错误,也必然是历史这枚铜钱的两面,去掉错误,正确就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基础,同样,去掉正确,人类经历的全部历史就是一场永远循环往复的劫难。但人类历史的事实证明,虽然历史有循环往复的特点,但正是这个正确与错误的循环往复,推进了人类历史的波型进步。

由此可知,人类只有系统而又客观的历史观,才能正确的对待历史、看取历史,并在历史中寻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在社会共同理想的指导下动态试错与动态纠错,才能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如何评价历史是一个历史观的原因。

而决定一个人历史观的原因,一是价值观的问题,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一个社会有没有系统思维能力的问题。“系统思考”是美国的圣洁、彼得提出的思维概念,但其实,“系统思考”是我国古代“易经”里的二进制数学模型。我称这种二进制数学模型为“多元并列结构发散式系统闭环思维法”。我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就在于二进制数学模型,就是一个程序逻辑的发散式闭环模型。也就是说,程序逻辑是一个发散的逻辑验证机制。有人可能认为,“易经”的文字中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这只不过是你的杜撰而已。

但是,我在此需要提醒质疑者的是,“易经”从来没有文字,只有卦画和数字,而“易经”中的所有文字,都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卦画与数字哲学的解读。所以,解读“易经”的唯一途径不是解读文字,而是一边画卦画一边参悟。而这就是古人称“易经”为无字天书的原因。有了文字,就不是天书,不是天书,就不是“易经”。

历史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价值哲学观念的问题。 林永青 先生在其博客中曾说,把复杂弄简单,就是哲学。诚哉斯言。历史的动态演进过程,其实永远都在对与错的两极中,动态转化,也就是动态试错与纠错,相互推动而形成的。错误中有正确,正确中也同样包含着错误,历史的动态发展机制正因为如此,为避免错误带来更大的损失,或为了减少错误或失误,我们在创造未来,打造新的历史过程中,才需要构建动态纠错机制。

实践社会的共同理想,需要建构动态试机制,因为,人类没有对理想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理想也永远无法实现,而没有动态纠错机制,人类就会在错误的轨道上滑行,付出本不应该付出的代价。而这,也是我一再撰文呼吁构建动态试错与动态纠错机制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我们只有拥有系统的历史观和价值哲学观,才能正确的看待历史,并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到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点和闪光的智慧,并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具有指导意义或参考价值的新思想、新智慧。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思想,并在立国思想形成的、社会共同理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但又不断积累思想,包括积累正确、纠正错误的过程形成的。所以,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历史,都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有害无益的历史观。

因此,我还认为,走出错误的历史观,我们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我国现在与未来,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正确的思想或建议。

以上所言,可能有正确的观点,也可能有错误或不很正确的观点,欢迎辩友拍砖,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这是一。其二,争论、批评或者批判,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先决条件,更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试想,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争论、不准争论,不准批评或批判,又怎么发现错误、发现真理,并纠正错误呢?没有对错误的发现又何谈纠正?没有对错误的纠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又从何谈起呢?其三,人类间真正的友谊,永远建立在纠正别人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上的,而不是维护错误思想或观点。其四,一个人的道德学养,不是建立在维护错误思想或观点,死不认错,拒绝纠错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有错就认、就改的基础之上,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只有在动态纠错过程中才能完善起来,而只有正确而又完善的思想观点,对社会发展才有所助益。其五,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历史是这样,社会历史发展也是如此。其六,有人认为,民众的语言暴力不适宜思想的发展,我则认为相反,因为,任何人的思想观点,不经民众共同的道德审查,都可能滑向满足一己之私的泥淖。

最后一句话是,正确的对待历史,就是正确的选择未来。因为,今天的未来,就是未来的未来的历史,而人类整个历史,就是一个价值选择(社会共同理想)和价值逻辑的演绎过程,而价值从选择到演绎,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因此,未来永远都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历史就是一个价值逻辑和社会机制的演进过程。当然,也有人认为,未来是不可知的,比如说我国的经济学大家,大多数都是持这种观点,而未来不可知论的创始人,则是美国的德 鲁克 先生。其实,未来不可知论,不过是对历史逻辑即价值逻辑的无知,是陷入实用和实证主义泥淖的具体表现。实证的目的是为了实用,但实证却陷入了以现象证现象的泥淖,而不是以机制证结果。

我国古代的“易经”,就是以机制证结果的价值逻辑哲学,但又通过数字哲学的方式表达价值逻辑的哲学关系,所以,它常常非常准确,准确得令实用和实证主义者心惊肉跳,大呼是封建迷信,这又陷入到主观专制主义的泥淖了。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