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余秋雨的奴才本性
作为一个自认为文化水平不高,不敢奢谈文化之青年,今天我还是忍不住要站出来痛斥一下所谓的文化大师,在当今的中国,有着这样的文化人,看了几本书,会写几个朦胧的句子,就毫不惭愧地以文化大师自居,其丑陋之嘴脸着实让人呕吐。当中核心人物莫过于余秋雨,客气一点评价,就是一个比较无知加极度无耻的文化骗子。
去年的汶川地震,许多同胞丧生,举国哀痛,哀痛之余,大家发现一些悲剧根本就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许多校园建筑根本就是豆腐渣工程导致了许多生命的结束,这在当今中国是人尽皆知的秘密,面对惨痛的教训,我们本应该做两件基本的事情:第一,严查责任人,给亡者及家属乃至国民一个交代。第二,吸取教训,大力宣传对豆腐渣工程责任人的惩罚,使后来者不敢再为利益残害生命。正当部分有良心的国民用自己的力量责问此事时,以余秋雨为代表的中国走狗文人跳了出来,戴着一副伪善的面具不知廉耻地“奉劝”这些情愿之民,要他们安静一些,忍气吞声,从大局出发,不要上了“外国人”的当,因为外国势力就等着我们乱呢。并含泪奉劝国民,那些因腐败而死去的学生都会成佛……
腐败导致同胞死亡,他却含泪劝告大家不要去追究,这样的言论敢堂而皇之地公布出来,还以佛之名义,这么神奇的现象只能存在于科幻片中和当今的中国。
地震过去快一年了,我以为他会从此销声匿迹躲在阴暗的角落中去自责,但是没想到,他又主动地跳出来大放厥词,这回不用佛的名义了,用人道的名义,下面摘录一下他的无耻言论:“前不久有一些灾民举着孩子的遗像跪在雨中,要求惩办劣质建筑的责任人,被海外一些媒体说成是“请愿”。但是到了现场就知道,这些灾民与政府的意愿是一致的,他们跪在雨中是在延续对孩子的悼念仪式,并不具备什么政治含义。看到这样的场面谁都会流泪,但大家应该与医生一起,把他们扶起来,到帐篷中避避雨,然后劝他们在精神康复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咀嚼悲伤。事实证明,这些灾民通情达理,一听劝说就点头了。但有一些文化人却硬要把这些灾民推向他们所企盼的方向,这实在是不太人道。”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能敬佩他,他拥有着猪的智慧,狗的品行,却有着狼的勇气。他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是什么让他能忘记羞耻二字?
道德的批判我已不想多说了,卑贱是卑贱者的通行证,他用他卑鄙的人格通过了自己那一关,在这个神奇的国度能够驰骋了。
从学术层面来看,他能成为大师也要拜这个神奇的国度所赐。
现在的中国,放着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不去学习,放着集大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学习,偏偏要去捡一些落后的思想装深沉,装底蕴,装文化。满目的清朝辫子戏,无知的百家讲坛能受到如此之青睐,也难怪余秋雨能成为文化的符号了。
一些似懂非懂的语言,一些所谓的经典,再加上一些散文似的论述,对于现实毫无用处,只能起到装B的作用,却被当代青年认为是文化的旗帜,尽相膜拜。
我举个例子,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说:
我们都喜欢的墨子主张“兼爱”。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显学”,也就是说,“至善”和“兼爱”的理念是当时中华文化的重心所在。直到近代孙中山先生还说,这种理念不比西方的“博爱”差。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更是严格地论述了人与禽兽的区别,提出“人皆有不忍心之心”,也就是凡是人,都有不忍看到别人受难的心。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心;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所谓“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仁”的开端。如果让它扩充,让它燃烧,让它喷发,天下就能很好地保全。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前提的不少原则有很大区别,却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从文化上来说,这段文章足以暴露出余秋雨的无知,
1、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儒家主张的“仁”于墨家主张的“兼爱”完全就是水火不容的两个理论。孟子作为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明确地说过墨家的“兼爱”是“无父无君,禽兽也”。儒家的根本主张就在于社会的等级划分,孔子说“始作俑者”就是指责一些贵族死去之后不用真人作殉葬,而用陶俑代替真人的生命,旨在用“礼”来恢复周朝奴隶与贵族的严格区别。余秋雨毫无常识,居然能把孟子的“仁”和墨家的“兼爱”统一起来,作为他“博爱”的体现,无耻还在其次,无知跃然纸上。
2、 人类的终极价值论述更显可笑,人类的终极价值毫无疑问是人的普遍幸福,绝不是所谓的“天下就能很好地保全”。天下能否保全说白了就是统治不被颠覆,统治制度的维持,明明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问题,却偏要归结到人类的终极价值,所体现出来的就不仅仅是无知了,其奴才之本性昭然若揭。
这样的奴性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但被奉为大师,恐怕就只有当今的中国才能造就如此之神话了。我几乎可以想象,若干年后,我们后来的人是怎么耻笑我们现在的这些神话的。希望我能以此文使我在若干年后不在被耻笑之列。
文章引述余秋雨之言论皆出自其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4efe0100bxik.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4efe01009i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