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新时代的科举制——评公务员考试制度

火烧 2009-03-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8
文章探讨新时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的相似性,指出其形式主义问题,分析考试制度弊端及舞弊现象,强调形式与目的的平衡,反思制度演变与社会影响。

新时代的科举制——评公务员考试制度

   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成了公务员也就意味着变成了公仆,或者说变成了官员。小到一个办事员,大到国家主席都属于公务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务员考试和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担负着同样的功能。  

封建社会的东西未必一定就是坏东西,科举制度的出现也有着它积极的一面。从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一声呐喊到科举制度产生历经了好几百年,普通老百姓才获得一个能够通过名正言顺参政的途径。  

中国封建历史上确实有不少能臣通过科举登上了政治舞台。封建统治者也非常重视科举制度,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科举舞弊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不少人因此人头落地。这也侧面反映了科举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越是清明盛世这种官员选拔制度执行得也越严格。  

这么好的制度为什么走向没落呢?表面上是因为封建社会走上了尽头,实际上是这种制度已经先于封建制度而亡了。科举制度的本质是选拔出优秀人才做官,到最后选拔出来的却大都是些范进、孔乙己之类的书呆子,严重背离了科举制度的初衷。也就是说,科举制度只是为了科举而科举,科举成了一种形式,就像一个彻底的植物人,除了能使亲人的心慰,实则已无生存的意义。形式主义害死了科举制度,这种买椟还珠的事还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形式主义是有害的,但形式对我们做事是很重要的。形式就是盒子,目的就像珠子。过分的注重形式就会沦为形式主义,完全无形式的随心所欲不利于经验的积累和目的的实现。形式和形式主义之间是矛盾统一的,能在二者之间游刃有余的人不多,毛主席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不高兴》一书中所说的“文艺腔”问题,事实就形式主义。该书的作者之一的王小东认为毛泽东过分重视“文艺腔”的问题。还说如果毛泽东不整天折腾这些“文艺腔”的事情,不把这些事情看得太重,而是坚持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和国防建设上面,中国的崛起可以提前30年。这种论调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毛主席反对形式主义的时候,王小东恐怕还没出生。毛主席反对形式主义,但是很注重形式,比如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为歌曲。文艺是一个很容易为中国人接受的一种形式,但毛主席从未拘泥于这种形式,只是利用这种形式尽量好地去实现既定目标。

中国人习惯于考试这种形式已经了几千年了,因此考试未必就是坏事。但是如果不假思索的应用这种形式必然会坠入形式主义。现阶段公务员考试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都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另外公务员考试舞弊的代价比封建科举制度要小得多,这样就造成了公务员考试制度很可能比科举制度后果还要不堪。

治国就是治吏。公务员的选拔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对公务员考试的要求甚至比科举的乡试要求都要高,考试的内容也比较死,不选出书呆子都难。另外考核官吏最重要的是德,然后才是才。如果德行不好,才能越高对国家损失越大,例如最近落马的郭京毅等。退一步讲,就算公务员考试选拔的结果很完美,选拔出来的都是些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这些人的德性也不是通过面试就能保证的。如果德行不好的话,公务员考试结果更糟糕。现在考上的公务员德行如何,我想大家心中自有公论。

因此公务员选拔制度的不能为了选拔而选拔,或者因为是西方的做法就盲目的学习,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这样的事情这些年还少吗?如何选拨好公务员绝不是一篇文章、一句话就能搞定的事。但是不管以何种方法却选拔公务员都千万不能忘了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标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