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雷锋精神”需要炒作吗?
文章围绕雷锋精神是否需要申遗展开讨论,指出其与非遗标准不符,但强调其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当代社会对雷锋精神的忽视,呼吁重新关注传统价值观。
黑居易:渐行渐远的“雷锋精神”需要炒作吗?
日前,在渝全国政协委员刘江龙的一份提案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雷锋身上。他选择在3月4日提交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雷锋精神"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风气。同时,重庆市的601路公交车上,大幅的雷锋画像挂在车厢内,售票员正在给乘客发送“学雷锋倡议书”。601路队已被公司命名为“雷锋路队”,该路队的20辆公交车,将在车厢内的车窗上方,张贴雷锋的照片和语录。(3月5日《重庆晨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沉寂许久的雷锋精神和人们久违的热情也随之重现,一时间褒贬意见不一。有人说我们时代实在太需要雷锋精神,更有人说国人都没学好雷锋精神,还好意思去申报遗产,真是无聊。或许,刘委员“敢冒天下之大韪”首倡雷锋精神“申遗”话题,“哗众取宠”与“自我炒作”的嫌疑恐难洗刷。
其实,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设立的,我国的昆曲和古琴曾经成功入选。可是,雷锋精神与昆曲、古琴根本不具备任何可比性。明眼人都知道,雷锋精神并不符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和要求,何况见多识广的刘委员呢?其实,雷锋精神是否申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雷锋精神的传统是否能够得到传承,这恐怕是刘委员最为关心的。毕竟,我们与雷锋精神的隔膜越来越厚了,雷锋精神与我们时代渐行渐远了!
几十年前,雷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对象。毛主席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著名题词,后来3月5日成为雷锋纪念日。现如今,315风光无限,饱受消费者热切关注,而305已是明日黄花,几乎无人问津,“雷锋精神”俨然沦为冷冰冰的数字。虽然很多中小学领导不忘在3月5日那天号召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精神,但是啼笑皆非的故事难以避免,比如一位老爷爷正在路边散步,两个小学生硬要强行送他过马路,最后丢下一句“我们是小雷锋”扬长而去。
雷锋哥哥已经变成了雷锋叔叔,难保哪天不会变成雷锋爷爷,甚至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因此刘委员不无担忧地说,最近十几年来学习雷锋已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自愿行为,退化成充满形式的纪念行为。而那些徒有其表、难副其实、流于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只怕会让更多年轻人疏远真实的雷锋。
出于对“雷锋精神”可能消亡的隐忧,刘委员不惜给自己戴上“哗众取宠”的帽子,体现的却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可贵品质。浮躁时代,新闻背后总与炒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过度炒作,恶俗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侵蚀着人们的视线。人们对那些大众新闻的怀疑是无可厚非的。但转念一想,如果没有炒作,美好的东西也难抵人们的心灵世界。
其实,炒作无对错,形式生是非,结果更重要。比如说,在欧美国家拍裸照呼吁各国阻止气候变暖、“裸体骑自行车者”示威呼吁节能环保等炒作新闻时常见出报端,虽然形式上“有碍观瞻”,但是立意和效果并不坏。雷锋精神申遗的论调自然不免有炒作的成分,但是其出发点和意图都好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苛责呢?
2009.3.5
很赞哦! (102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