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系统的动态制衡和动态制胜的哲学
战略是系统的动态制衡和动态制胜的哲学
田忠国
从本质上说,“易经”是一本讲系统动态制衡和动态制胜的哲学书。一般情况,讲哲学类的东西多是文字,但在我国古代,却舍弃文字而用数学模型,我称这种现象叫“数字哲学”。因为,“易经”从系统的角度,通过数字模型的方式,向人类讲述了系统的战略制衡与战略制胜点。但不论是战略制衡还是战略制胜,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保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扩展出一个平等互惠的国际价值秩序。但是,战略哲学和国家倡盛源于忧患意识,而失去忧患意识,则是一个国家衰亡的开始,我国的历史是这样,世界历史也是如此。
一、站在全球动态发展的制高点上,构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思想
一个国家的战略高度,取决于战略思考者所站的系统空间高度,比如说,如果站在一个地区的战略高度谋发展,这个地区无论怎么发展,其高度都不会高于这个地区,而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如果站在全球动态发展的制高点上,立足于现实建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思想,那么,在对宏观历史的观照下,在价值逻辑的推理下,则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未来。邵子曾说,站在今天看明天,明天是今天的未来,站在明天看今天,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大意如此,不是有的原话)。那么,如果从战略哲学的角度,站在未来看未来呢?我们是不是看得更远一些。邵子之所以拥有那么宏大的历史眼光,并非是人们传说他天生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他通过“易经”的数学模型,把历史、现在、未来,以及天、地自然等等不同的空间,视为一个可以发散的整体系统,也就是我称之为的“多元并列发散式系统闭环思维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易经”的数学模型。
而在“多元并列发散式系统闭环思维法”下形成的立国思想,也即立国思想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思想,则是洞悉现在与未来的、明亮的眼睛。可惜今天的人们,知道多元并列发散式系统闭环思维法”和立国思想奧义的人不多,攻击谩骂者不少。 林永青 先生曾说,把复杂弄简单,就是哲学(不是原话,大意如此)。圣哉斯言。那么,如果从哲学的角度说,战争是和平的序曲,和平是战争的开始,因为,当战争拉开序幕,阻止邪恶战争的手段,唯有正义的战争,如果正义一任邪恶的战争横行世界,比战争更大的灾难,必将发生。因此,也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有效扼制邪恶的战争,使人类从战乱中走向和平。
有人可能认为,和平就是和平,怎么会和平是战争的开始呢?因为,国家也是人一样,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加之国家欲望到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动态制约机制,随着一个国家实力增强,其欲望就越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实力有多强,就有多大的国家欲望,有时甚至是过度膨胀的欲望,占有欲使一些国家失去基本理性。因此,随着占有和反占有矛盾的加深,国家与国家间的战争,就成了人类社会的必然。
二、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凝聚点和关注点
由此可知,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国家,其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在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争取有效扼阻战争的发生。我个人认为,这是战略目标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战略目标的层次呢,就是通过对战略制衡与战略制胜点的控制,扼阻国家的霸权欲望,为本国,同时也为世界创造一个平等互惠的和平发展环境。而第三个战略目标的层次,则是在战略制衡与战略制胜失效时,以战争态度、战争决心、战争表达形成战略思想的核心体系,在静动之间,寻找有效的动态制胜点,控制世界局势的动态守恒:以战争换和平。第四个层次则是文化战略,也即通过文化外交的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意识形态,即价值观的战争,占领人类的无形空间。
因此,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凝聚点和关注点。但战略目标要分清层次,并通过战略目标层次的动静置换,从战略上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和战略制胜权。没有战略主动权,或者放弃战略主动权,就必然丧失了战略制胜权,因为,占据战略制胜权的前提条件就是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但是,从我国的现实看,由于战略思想的原因,在占据战略制胜权和占据战略主动权的问题上,做得很不理想,起码说做得不到位,使我国在空间主权上处于失利状态。为扭转空间主权的失利状态,摆在我国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尽快重构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思想。战略思想的问题不解决,或者只是从战术层面补救战略思想的缺失,我个人认为,我国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扼阻一些国家对我国主权空间的占有欲望和占有行为。
一个国家只有站在全球动态发展的高度,拥有宏大的战略思想,才可能拥有远大而又宏阔、具体而又变幻莫测、管用、实用,每一步都容易操控、实现的战略目标。因为,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凝聚点和关注点。
三、战略制衡的目的在于战略制胜
从战略学的角度说,在战略上动态制衡,其目标就是为了从战略上动态制胜。但是,战略制胜需要战术的支撑,因为,通过战略制衡,创造战略制胜点时,如果失去战术上的制胜能力,前者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就像枪和子弹的关系,有枪没子弹,等于没有枪,有子弹没有枪,子弹也就只能当个石子用。所以,战略制衡是为了创造战略制胜的条件,战术能力如何,则决定了战略制胜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从“易经”的数学模型上说,战略制胜点虽然与战略制衡点有关,但并非是共同的一个点,而是动态变化的,时而合一时而分开,有时甚至是互换的。比如,古兵书上有言:虚实相间、奇正相间。这个所谓的相间,就是一种相互置换的关系。以虚击虚,则虚变实,以实击虚,则实变虚,以实击实呢,也可以化实为虚,分而击之的。是故古人言:兵者,诡道也。所谓“诡道”,并非是某此专家学者所理解的那样,通过阴谋诡计,达到取胜的目的,而是通过诡计,达到寻求正义和维护正义的目的。
反之,兵之诡计,就会陷入邪恶与疯狂,成为霸权者的霸权工具。
四、战略制胜的目的是为了打造平等互惠的国际价值秩序
战略目标和战略目的虽然不同(有时是相同的),但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因为,战略目标是达到战略目的手段,但战略目的,却因为战略思想的不同,或者尖锐对立,战略目标虽然同为战略制胜,其战略目的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战略思想决定战略目的。
从这个角度说,我国战略制胜的目的只有一个:打造平等互惠的国际价值秩序。因为,这是由我国的立国思想所决定的。如果说人类的理性是灾难教育的结果的话,平等互惠的国际价值秩序则是通过价值观念的战争和战争表达打造出来的,因为,强者对于弱者的心态,永远不会有平等互惠可言,有的只是对弱者的控制欲望和控制行为。所以,弱者只有强者的心态和强大的主体精神,通过智慧和力量打败强者,打掉强者的控制欲望和控制行为,弱者与强者之间才会有平等互惠可言。如果反之,弱者只是一味让步,结果只有一个:激活强者更大的控制欲望和控制行为。我个人认为,这是强弱之间达成共识的不二法门。
有人可能认为,弱者是不会变强的,但是,真正的强者并非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我国前二十八年的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并为我国如何制定战略思想指明了方向。而我国现在比过去强多了,但却由于国家主体精神的枯萎,一些国家,有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国家,面对我国的主权空间也蠢蠢欲动。
五、国家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观,是战略哲学的灵魂
国家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观,是战略哲学的灵魂。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前者是强者的精神姿态,拥有这种精神姿态,弱者也会变得强大无比,后者则是好孬美丑、善恶正邪的判断标准。如果战略哲学失去了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观,就失去了战略哲学的灵魂。失去战略哲学灵魂的战略哲学,不过是一具任人宰割的僵尸,只会挨打,不会还手。
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观,也往往是一个国家鹰派人物朝阳般的血色,比如说张宏良、潘维等等,因为,鹰派人物往往是一个国家痴迷的爱国者。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说说什么是国家概念,因为,国家概念搞不清楚,爱国就会成为卖国者或无知者的攻击对象。某个地域空间民众共同居住的家园,叫国家。由此可知,国家的主体是某个地域空间民众的整体。
也由此可知,所谓爱国,就是爱民众,爱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家园。
但是,我国的不良学者(也可能是美国收购的学者),对于人民的爱国行为和爱国思想,大批特批,恶意攻击,志在摧毁我国的主体价值观,从精神上彻底打垮人民大众。若如此下去,我国必然从经济到精神上成为“中美国”,也就是从经济到精神,彻底成为被殖民者。
对于这样的专家学者,其实他们不是个温和派或中间派的问题,而是个“美国派”的问题。因为,所谓温和派或中间派,不过是在共同爱国的前提下,缺少些理性中的血色与激情而已。由此可知,温和派或中间派只是个个人的性情问题,不是个“美国派”的问题。
理性中的血色激情,是鹰派也即爱国者的天然本色。但是,如果一个爱国者光有血色激情而缺乏理性,则失之于有勇无谋,如果拥有理性但却缺乏血色激情,则会陷入温和派或中间派的泥淖,并可能滑进弱智之列。但是,当一个国家温和派或中间派成为主流的时候,这个国家就陷入了弱智时代。因为,温和派或中间派的性情,是导致他们短视的主要因素。
人类历史证明,具有理性中的血色激情的鹰派,往往是那些拥有大智慧的人。
因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具有强健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观念。
结束语
本文说的是战略哲学,但其实,其实我在解读“易经”的数学模型。因为,“易经”的数学模型,包括“玄空风水”的数学模型,其实讲的是个主体精神、价值逻辑和战略哲学的问题。但愿有一天,国人不在视它们为封建迷信,而是视它们为数学模型式的哲学。当然,我更期望有人能从中读取更多的战略哲学问题,包括程序制度学的问题,并且用各自的思想,打造我国美好的未来。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