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妇女节为何不宜改成女人节?

火烧 2009-03-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妇女节不宜改为女人节的原因,从汉语角度分析两者在语言和社交礼仪中的差异,强调妇女节的尊重与庄重,以及女人节在日常使用中的贬义倾向。

妇女节为何不宜改成女人节?  

   

   

宋公明  

   

   

去年两会代表提案中,有一个是建议将三八妇女节改为女人节的,当时有人说这是“最差提案”。今年有人又旧话重提,说妇女节最好改成女人节。不这从汉语的角度看,叫女人节是很不妥当的,有女性不恭之嫌。  

   

   

这汉字是很奇妙的,妇女和女人,如果不细想,可能以为就是一个意思。但是细想起来,里面就很有讲头了。汉语的奥妙就在于此,有时讲话用里词里有言外之意,你可能听不出来,或是故意装不懂;有时人家话里没有言外之意,你有意无意多想了,就可能无事生非。  

   

   

例如,饭桌上,男士问女士:张小姐,你来点什么饮料?张小姐:随便!这本来没什么。如果男士追问一句:你随便?旁边再有人大有深意的相视而笑,这就复杂了。张小姐回过味来,是不是要又羞又恼,哭笑不得?所以社交场合,女士不能说“随便”,男士不能说“不行”,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妇女和女人。看起来意思是一样的,但是细一想确实有区别。妇女,女人,女性,女士,女子,都是指同一群体,但是说女士比较文雅,只能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身份的人说,例如大型集会,开幕式,演出,主持人只能说“女士们,先生们”,而不能说“女人们,先生们”或“先生们,妇女们”,这不像话。  

   

   

女性一词,着重在强调性别,“女”字本来就代表了阴性,后面再加上一个“性”字,更加强调了性别,所以这个词适用于女性全体,从刚生下来一直到老年,都是女性,以区别于男性和非女性。  

   

   

女人一词单数使用时,有点不大好听。例如刁德一说阿庆嫂:这个女人哪,不寻常!所以“你这个女人”就成了骂人话,吵起架来,总是说:“你这个女人,怎么这么,,,?”后面无非是“不要脸”之类。两人谈话提到第三人是“那个女人”时,也多带贬意。男人之间谈话,一个说“你们的局长蛮时髦的嘛!”另一个说:“女人嘛,哈哈哈!”。还有人们常说的“你怎么像个女人?”,已经把“女人”做为不中用的代名词了。所以女人一词很少用在庄重场合。但是复数则比较中性,例如女同志说:“我们女人,哪点比他们男人差?”  

   

   

过去子是尊称,利如孔子。那么说女子,就有尊敬之意。例如花木兰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和男子相对应,就女人和男人比较文雅一点的说法。例如有女子组和男子组的说法,而不能说成女人组,男人组,这也不象话。  

   

   

妇女一词,则又不同了,着重点在“妇”字。应当是指已为人妇或可为人妇的女性。对小女孩不能称妇女,对小姑娘也不能称妇女,成年女性才能称妇女,而且多用复数。孩子有儿童节,青年有青年节,是不分男女的。妇女节应是成年女性的节日才对。对女性人群说话,要用“妇女们!”,而不能说“女士们”或“女人们”。那听上去有点骂人的味道。  

   

   

所以改三八妇女节为女人节,或是女性节,或是女士节,都不妥当,也毫无必要。当时定这个节时,也是经过慎重研究的,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那时人的智商。  

   

   

其实这个妇女节叫什名称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妇女的地位是不是真正提高了,妇女的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了(这里还得妇女,用女人是不妥的)。提出改三八妇女节为女人节的人,可能是绝顶的聪明,因为别人根本想不到钻这个牛角尖。但是这聪明用在这个上面,实在有点可惜,所以在下认为,这样的人应当让他去发挥这方面专长,去干该干的事,而不能让这样的人去商讨国家大事。  

   

   

2009-3-8  

   

   

附:  

三八节对“她”的记念  

   

   

宋公明  

   

   

今天是三八节,不由得想到“她”字的由来。  

   

   

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我,你,他,它,是不分阳性阴性中性的。其实在古文言文中,原来连“他”字也没有,第三人称用“之”表示。宋元以来因民间小说、戏曲而兴起了白话文,这才出现“他”字,用来做第三人称代词,但是也不分性别,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到了“五四”运动时代,新文化运动兴起,外国文化大量涌进,然而由于汉字第三人称代词没有阳性阴性中性的区别,给翻译表达带来很大的麻烦。鲁迅曾经用“伊”来表示阴性第三人称,但是“伊”是南方方言,而且也不是专指女性,因此未能流行。  

   

   

新文化运动中有个刘半农,忽然突发奇想,新造了个阴性第三人称“她”。(另外还造了中性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第三人称。)  

   

   

1920年6月6日刘半农在游学伦敦期间,撰写学术论文《“她”字问题》,正式首创表示女性的“她”字,并将文章寄回上海的报刊发表。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又创作了著名的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此诗经赵元任谱曲,流传甚广。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还有人大唱了一阵子。  

   

   

当年这“她”字的出现,也曾掀起过轩然大波,遭到当时的封建保守势力的激烈攻击和反对。鲁迅说,“她”字的创造是“很打了一次大仗的”。现在硝烟早已散去,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为了一个“她”字所发生的风波。  

   

时代是发展的,汉字的生命力就在于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她”字的出现,顺应了历史潮流,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丰富了、规范了汉字,因此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加以收录。  

   

   

由此可见,文字的本质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作为工具,首先要满足功能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当然是越简单越方便越好。历史上造过字的人不少,例如武则天就造过字,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不符合实际需要得不到民众的认可的生造,当然就没有生命力。  

   

   

简化字之所以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可和使用,也是因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其实自汉字产生以来,就一直在简化。经过近二千年的发展演化,一批具有生命力的简化字保留了下来,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文字改革时,只不过是进行分类整理规范而已,并没有硬性造字。所以简化字方案一经公布,马上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使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作用。  

   

   

现在有人提出要废简复繁,这也算是标新立异吧?不过稍有常识就会知道,繁体字从来就没禁用过,如果繁体字真有生命力,那么用不着你讲,早就广泛使用了,简体字也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如果不是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得不到人民的拥护支持,那么即使强制也没有用吧?  

   

   

   

值此三八节之际,谨向“她”们致以敬礼!  

   

   

   

2009-3-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