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时期更应该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人群里,常听到以下议论:
1、地域性。苏雪林、柏扬、李傲怎么都是台湾的作家?他(她)们以及其柏扬“丑陋的中国人”书,虽然是家喻户晓,若在大陆是很难出名并获出版的。既然现在讲两岸黄皮肤携手,讲“小三通”、“大三通”,那么多企业、文艺、影视、作家、歌唱家圈子合流,意识形态领域也应该逐渐靠拢、解禁。
2、题材性。都说在中国写作、出版禁区太多,束缚了人们的创作思维。譬如“文革”或“纪实”题材的作品就很难面世,于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类似“第二次握手”的手抄本,就应运而生,墙内开花墙外香,然后来个出口转内销。
3、政治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解放前的不说,之后,为什么一直没有,这似乎与很多作者及其书稿的思想性、政治性不无关联,与出版部门的思想不解放、过于苛刻、把关太严密切相关。
4、历史观。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历史都应该是真实的、全角度的,光有正史不够,还应有野史辅于补充,它不仅应大写特树历代英雄,让其祠于庙堂、彪炳千秋,同时也应对那些属于时代留下的天灾人祸、经验教训秉笔直书,让人们铭记并思量,使我们的祖国安宁、盛世和谐、民族更加繁荣富强。我们有如此胸襟,文学大师、文学名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肯定会是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5、讲真话。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党老实人,这是我们主流一直宣传的,也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可如今主观与客观出现了反差,当你果真发表文章或上帖关于真人真事真话时,却又遭到删除、打压、囚禁、判刑。如此这般的舆论导向下去,人们的思想只会越搞越乱,没人敢讲真话,当老实人,文学界耳目一新的春天就很难显现。
6、纯文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商业经济行为弥漫、充斥于社会各行各业,文学界虽难脱俗,出现了“浮躁时代,这其中,出版界推波助澜的功绩不小。如此,文化就不可能进步,文学的主流自然也就很迷茫,以至于只有很少很少人坚守纯文学土地,很难找出多少近些年的精华,没有多少人能够沉下心来,去书写我们的华美乐章。尤其是最近十到十五年,我们没人去耕耘纯文学土地,因为很多东西都乱了套,尤其是出版社,现在是什么些书好销?哪些书容易被出版商看中?越离奇、越离谱、越荒诞、越下流、越隐秘,就越能被出版商选中并出版。这种结果是整个民族思想和文化的衰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出版界的责任是肯定有的。
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期后,我国面临着众多的考验与挑战,比如: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自然灾害、群体事件、金融风暴等等。此时此刻,机遇和挑战也是并存的,为此我想,坚持实行正确的导向势在必行,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说,我们不应该抱着逆反心理、抵触情绪,说那是毛泽东时代的产物,不应该对毛泽东时代的东西一概抛弃,那些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坚持,那些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民族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东西,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包括五千年的文明史。所以我建议:要拨乱反正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给全国人民丰富、营养、健康的精神食粮,让群众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斗志昂扬,必须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尤其是新世纪、新时期,面临严峻考验的2009年更应该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