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929~1933年经济危机想到
文章通过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展逻辑,探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指出危机反复性和长期修复难度,为当前经济形势提供参考。
金融和经济危机发展至今似乎仍然是一团看不清楚的迷雾。这里不妨看看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几个数据,看能否帮我们找到一点危机发展的逻辑脉络。
危机首先从金融业表现出来,1929年6月倒闭银行存款出现不同以往的大幅度增加,随后的10个月里,一切看似恢复正常。第11个月后倒闭银行存款再次出现大幅度增加,并在两次间隔3~5个月的连续跳增后,最终失去控制地出现了12个月的倒闭银行存款损失额的巨量的增加。金融行业的反复或许可以解释为政府对该部门的关注和介入,已及投资和债务危机出现的先后时滞。
而实体经济问题则表现得较为迟缓和集中,大规模的公司问题的出现比金融危机的出现晚了半年。最大的实体公司的倒闭高潮,在金融业危机达到第一个高峰后5个月也出现了,并且在高位持续了约四个季度。
局部性的危机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来回震荡,导致危机表现出反复性和在危机的大部分时间里的持续恶化趋势,然后是长期的经济低增长。全面的经济危机并非呈现直线发展态势,而是前低后高地推进,直到金融体系的危机因为美国宣布银行休假而被中止后才逐步平息下来。
如果当前的危机与1929年危机发展的内生逻辑有相似之处的话,是否可以毛估估:受全球危机的影响,从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大幅度下跌的08年第四季度开始,将再持续三个季度的高危期呢。也就是说,危机向深度发展必须要到09年最后一个季度停止继续恶化呢?如果考虑到随之而来的欧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这个过程是否会比大多数人所希望的更为漫长呢?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而在急风暴雨的危机后,修复虚弱的经济体可能比我们现在所想象的更为艰难和漫长。
很赞哦! (102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