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揭示“三个面向”国策的重大误区

火烧 2009-02-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6
文章指出‘三个面向’国策在教育战略中存在误区,缺乏明确愿景与目标,仅作为价值判断,导致教育改革方向模糊,引发对教育根本问题的反思。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著名的教育“三个面向”方针。该题词一经发表,立即激起了教育界的无比兴奋,全国对此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宣传,并将此作为中国教育的最高指示、教育改革的唯一指南和终极行动纲领一直贯彻到今天。该指示在中国教育界享有崇高地位,是事实上的教改宪法;直到今天,每逢发表日或教师节,教育界对该指示都是要纪念一番的;它被很多学校镌刻在教学大楼上,位置通常比校训更为显要,与另一句口号“一切为了孩子”一起,成为中国学校最常见的景观。笔者家门口的学校校墙上,就是这么一行老远都可以见到的大字,人们年年见、天天见,却很少深思其义。近来目睹教育界诸多怪现状,笔者终于悟出一些道理来,值此国务院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全民征求意见之机,愿意就此教育界的根本指导思想与教育界商榷。

   

    第一,该题词很显然是关于教育战略的国家最高级别的陈述。国家最高领导人出面对一个大的事业领域作出的管用几十年的指示,当然而且必须被视为战略,相信没有人反对。那么我们就先谈谈战略。

    企业界对战略制定是很热衷和流行的,很多人知道,战略制定的三步曲是:明确愿景/使命、设置目标、制定具体战略。对此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面向的指示,并没有提出教育的愿景和使命,即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彼岸呢?该指示没有解决。而且指示中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可以凝聚共识的目标。没有了愿景和目标的“战略”,也可以算是对教育发展的方向问题的“不争论”吧,暂且可以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个指示回避了教育改革的愿景和目标这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但是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原则,即战略三步曲中的第三步:具体战略。但是这些具体战略还是比较模糊的,因为它更多是一种价值陈述,即:现代化是好的、与世界接轨是好的、一切向前看是好的,反之,坚持传统的观点、立足国内的观点、尊重历史的观点,则很容易被人利用来作为“坏”的,“恶”的,是教育改革必须要摒除的。这恰好是问题之所在,须知中国从来不缺乏拿鸡毛当令箭的人。

    综上,教育界对该指示赋予崇高的战略地位,但该指示似乎不具有一个完整战略所必须的要素,而更多的像是一个关于教育问题的价值判断。邓公的指示有其合理的一面,教育在某种意义上,确实要解决现代化问题、适应世界和未来的问题,但是它没有解决教育发展的根本战略。问题是,教改三十年了,教育界不去倾听群众呼声,不去深入探索教育改革的愿景、教育的终极使命、制定可操作性的教改目标,却紧紧抓住邓公题词年年讲、天天讲,是不是以偏概全、以局部问题掩盖全局问题和真正重要的问题呢?如果真是这样,教育界这么多高知、专家,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在有关中国教育的真正重要问题上如此不作为,那就太可怕了。

   

    第二,教育到底应不应该担负传承文化的社会职能?在世界各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中国,这是一个讳莫若深的话题。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大国,是人类世界四大文明中硕果仅存的文明。传统文明的主体如果是糟粕,那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这么强的生命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不是时代的需要吗?如果承认这一点,“三个面向”片面强调要面向现代化,而对教育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视而不见,这是不是一种偏颇呢?尤其是这种偏颇的认识被一些人加以利用,就直接导致我们的教育对优秀的中华文明基本采取否定的态度,谁在教育上谈论继承传统文化,就被视为封建、落后、复古、反对改革。传统文明的根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已经细若游丝,我们再不好好珍惜,恐怕要愧对祖宗了。

我们不反对现代化,但是现代化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位教育界人士清晰地阐述过?扬弃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不是也是现代化的一部分?日本,韩国,甚至中国台湾,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影响到他们的现代化了吗?相反,一个对传统文化采取决裂态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没有根基的现代化,又能走多远呢?

   

    第三,教育要面向世界第提法,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也有其片面的一面。中国不是新加坡这样的浮萍小国,可以采取寄生和投机的国家生存方式。无论从面积、人口、文明的先进性来说,中国都代表着庞大的体量,中国本身就代表着近四分之一的人类社会,故历史上中国人认为中国即世界,虽有偏颇,但也不是全无道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中国教育固然有面对世界开放的需求,但是也应该有面对中国自身的需求,即教育必须立足中华大地,解决中国本身的问题,正视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服务。片面强调面向世界,轻视立足中华,是不是导致我们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前仆后继前往美国留学移民的原因之一?人们每每痛心我们北大清华成为美国大学的预科班,我们最优秀的人才几乎全被美国人廉价收割,有人从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反思过原因吗?毛泽东时代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的目的乃是要培养一项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到我们这里怎么变成与世界接轨了呢?

   

    第四.教育要面向未来的提法也是如此。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一个连过去都不能正视的、健忘的民族怎么能够奢谈未来,你再怎么重视未来,须知未来很快又会变成过去,你得到了的“未来”,又将很快被你失去,我们岂不是成了“猴子掰包谷”寓言里面的那只愚蠢的猴子?先哲说过,以史为鉴;还说过历史可以明智。中国的历史难道就是那么一团漆黑以致我们无法面对、无所汲取、只能从虚无缥缈的未来中寻找我们继续前进的力量?

   

    教育事关民族发展方向,教育方针的导向性不可偏颇。用片面的教育方针指导十几亿人口的教育事业,其负面影响将难以估计。强烈呼吁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重新审视教育的历史使命,让教育回到平衡现代化与文明传承、平衡对外开放与立足中华、平衡未来与历史国情的道路上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