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振兴国有企业可能会引发动荡(节本)
天下第一大老粗论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之四---不振兴国有企业可能会引发动荡(节本)
一、不振兴国企业带来的问题
我在以前的文章《国有企业振兴方略》中曾经指出,如果不能振兴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国现在与未来已出现和将出现下列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不了;二是建立小康社会的理想实现不了;三是悬殊而危险的贫富差距缩小不了;四是高校青年学子就业难问题解决不了;五是上述问题未能解决,引发的社会动乱避免不了。
因我人微言轻,没人理睬。更由于上述观点发表当时经济发展顺利,形势似乎良好,而可能被认为是杞人之忧。现在爆发了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也波及中国了,振兴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开始显示现实迫切性。还有人认为我的上述观点是无稽之谈吗?
二、重新国有化的两个难题
由于国有企业改制方向失误,从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私有企业占绝大多数,恢复到以前的公有制经济制度为主却非易事。我们的愿望能否实现取决于两个关键条件:
第一,这要取决于千百万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态度。
人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劳动者一定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有符合其利益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拥护。世界上有许多名目和种类的社会主义,吸引的主要对象都是劳动者。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独领风骚,赢得千百万劳动群众的衷心拥护,是因为这一主义主张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理论,符合他们的利益。
但这种科学理论以前在实践中出了错误,致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利益受损,因而逐渐冷淡了实行这一理论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国有企业的热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群众路线也是如此。
原本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维护群众的权益与利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路线,被官僚们越俎代庖,大搞形式主义,魚目混珠,使人们误解那就是群众路线,甚至畸变为镇压群众反感与不满情绪的政治运动。加上由于缺乏经验,政策多有失误,大多数国有企业确实搞得不如人意,甚至相当糟糕,职工收入微薄,生活贫困。
大多数劳动者对国有企业的态度,也从向往变成失望。国有企业私有化改制理论鼓吹者与实践操持者正是利用劳动者这种失望情绪而产生的破罐子破摔心理,釆用软硬两手,诱使与迫使劳动者就范。
我们现在欲扭转乾坤,重新走国民经济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仅仅揭露私有制企业经济造成社会分配严重不公与反对复辟这一制度过程中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是不够的,那将无济于事。
而应当像当年共产党革命先辈那样,深入基层劳动群众中去,拨乱反正,宣传毛泽东思想正确的群众路线,从而使权责属于职工群众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一定能够转衰为盛,符合他们的利益,转变他们的态度,积极地投身于反资本主义私有化经济制度的群众运动。
第二、社会经济日趋恶化的形势。卖国精英迄今为止自我感觉良好,还在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不可能改弦易辙,重新恢复国民经济以公有制的国有企业为主的社会主义制度。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难回头。哪怕上述五项问题中的四项,即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不了……,都解决不了,也不会迫使人们放弃私有化路线。只有笫五项,即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动乱避免不了,并且长期无法制止时,事实才支教育人们,人们才会痛改前非,重走社会主义的回头路。解释其中道理,需要费点口舌。
首先要搞清楚,担心中国在不远的未来发生社会动乱是否杞人之忧。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开始引发有的国家社会动乱,并呈蔓延之势。在此之前,中国绝无杞人担忧天会塌下来。
现在这种人好像多了起来,鄙人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曾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洗过脑,而且深信不渝,特别是在这一科学理论被证实了的今天。即认为只要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周期性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而危机又必然引发社会动乱。让我们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分析一下。
中国现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对策,概括地说,就是三项内容九个字:“促消费,保增长,调结构”。行得通吗?这不取决于决策者主观上决心多么宏大,而决定于客观上社会形势将会怎样变化。
一是我们要明确提出这九字方针的背景。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到中国以外贸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了,为了经济继续增长,必须从外向型转为內需型。
内需有两种:投资内需和消费内需。前者是实行赤字财政,利用以前经济发展顺利时积累的国家财富,加大投资力度以拉动经济增长。因为这样做没有,或者较少效益回报,短期内可从救急,但无源之水流光了怎么办?所以不能作为长久之计。解决根本问题还得依靠消费需求,这就行不通了。
据有关资料披露,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态势,2007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6%,而在上世纪80年代比重曾超过50%。发达国家则一般为60%以上,美国同年这一数字是72%。与消费比重相适应,中国工薪阶层工资占GDP的比重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般占50%,而我囯2005年的职工工资总额仅占当年GDP的11%。
那么,提高中国职工工资和消费比重是否大有潜力可挖呢?总的来说没有,甚至反要继续下降,因为形势比人意强。即使管理层大发善心,欲提高比重也是做不到的,除非不怕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给公务员加薪,增大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消费能力。但问题是,这部分人不是直接生产者,财政支出加大以后,完全不可能增加收入,有出无进,社会上占大多数的其他人,能照此办理吗?旧时戏班演员自已置办行头,演头牌的拿钱多,行头都是新的,配角收入少,只能旧行头凑合着用。戏剧《红娘》中,红娘是主角,穿戴艳丽,崔莺莺是配角,衣饰陈旧。戏台上伺候人的丫环反比被伺候的小姐阔气。
三、工资调整带来的危机
今天,中国社会上也见怪不怪,出现了这种荒唐现象。自称人民公仆的公务员们的工资收入越来越高于他们所服务的主人——劳动大众了。
这些年来,各行各业的工薪阶层中,工资同经济一样快速增长的群体,基本上只有公务员这一行业。这种情况首先引起同是吃皇粮的非公务员们的抗争反应。2008年国庆节过后,四川、重庆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不满于工资低微,多次反映要求加薪而无效,展开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罢教活动。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后被“说服”平息了。
早在1994年1月1日起 施行的《教师法》中就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006年9月1日 起施行的《义务教育法》也重申:“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尽管两部法律都对教师的待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许多地方,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都没有落实。川、渝教师罢教风波过后不久,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对教师们的工资待遇规定。事已过三,但愿这次能兑现。
增加工资扩大消费不能顾此失彼,只让占工薪阶层少数的吃皇粮的公务员们单兵独进,而置千百万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于不顾。如此,工资占GDP的比重仍将继续下降,消费內需怎么扩大?
更值得担忧的是,广大劳动群众比川渝部分教师的生活待遇更差,更不满于现状,也可能不安本分,闹起事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