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呐喊人生》
酒风(jiufng)1993.7.14
前言:(2009.2.13)
这是我16年前上学时的一篇读后感了,当时看了一本1992.2花城出版社出的杂文集《呐喊人生—鲁迅随想录》,现在看来还是那么适合现代社会。
大家可能也听说过鲁迅儿子周海婴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吧,真的是立场不同见仁见智。毛泽东认可鲁迅没有别的原因,因为鲁迅是文人中的革命者,他与林语堂、胡适、梁实秋之类立场不同。我认为如果鲁迅年轻十岁以上,他一定会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其实,不仅是鲁迅的言论观点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先人的诸多言论何尝不是适用于现代社会甚至将来的社会?93年还在校图书馆看过难得一见的190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民呼 民吁 民立》选辑,当时我感觉怎么中国那时的情形就与八十几年后的情形那么相似呢?千古伟人毛泽东也未能改变中国人数千年来遗传下来的思想习惯,一代又一代的人变化的只是衣食住行,原来的革命青年都做了“革命对象”,像毛泽东、周恩来一样一生“永久奋斗”的人实在凤毛麟角……
正文:(1993.7.14)
一本书倘一看便觉如己之所想或似曾相识的懂得,我想它对于读者是极少收获的。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用你还未想到的观点方法解开你心中的疑团,作为生活得指南,正如雨露滋润草木的成长。
《呐喊人生》中的不少文章我还真难于看懂,或者我是以同一种心情去读他多少年的所有文章,所以很难以沟通,觉悟不了鲁迅在文中寄予的不同情感,即使自以为是的,可能也并不贴切。
林语堂对中国人的人性是见解颇深的,《吾国与吴民》只能被西洋人用来治理我们腐败的民族。因为世界不但有中国在,还有“八国联军”,有日美英蛮族。假如我们一味的称颂自己无与伦比的“生活的艺术”,其结果只能导致滋生的灭亡。鲁迅却是对社会政治有深刻言语的,由于亲见黑暗的变迁,身为革命文人,就只是战斗、抨击,培养出一代今世少有的爱国青年。他们对内是民众的斗士,对外是民族的脊梁。
然而鲁迅也是人,他也不是一味战斗的。最初他对青年寄予了极大期望,后来,人世多变,原来的革命青年都做了“革命对象”——老官僚死了总得有新人替换吧,因而鲁迅老来不免感到孤身肉搏黑夜的寂寞。希望于是空虚了,改变民族精神看来只靠文学还远远不够,必须如毛泽东,拿起枪杆子,利用流血的政治对国民进行一定程度的专制。现在的中国社会,中国人不还是和多年前的一样吗?
中国现在的文人如果不是帮闲而是革命文人就好了,那至少说明中国还有希望。可人人为了自己那碗饭,或捧或压,很少说几句真话,报刊上的东西大都是别人有谈过未发生问题的才大家都趋附上去。热门话题就像赶海一样,非等潮退了才行,那些事先就在海底探险的人总是多些危险。
鲁迅是知识人,不会随波逐流,不谈什么热门话题。也许他那时还没有“热门话题”。他到实在,没有讲什么动听的谎言,只说“非为救国,为吃饭也。”大凡是自己不劳动,吃的饱撑撑的人,很容易醉醺醺的说谎。他们哪张嘴干什么都极有用。那些尚有闲情逸致谈生活的艺术的人,从来就未感到过饥饿和寒冷。古之所谓隐士,若无银两与侍从怕也称不上什么隐士,只能和普通农夫一样死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越来越难有共同之处,正如自然界向着混乱(熵增)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如果为了民众和民族,必须牺牲,必须去做不受民众和民族欢迎的砸乱那令民众昏睡和窒息的牢房的铁门,不必惊坏他们的美梦。
更多酒风原创、酒风转载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