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汉语,我为你难过!

火烧 2009-02-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部分年轻人汉语水平下降,网络语言影响严重,反思教育制度对英语的过度重视,呼吁重视母语教育,避免语言污染。
人民日报在07年有一篇报道说:一些年轻人汉语水平开始向无知程度倒退。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其实,上面这则事例还只能算“小巫”,下面有一篇“大巫”,让您出出汗: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这是某中学生作文里的文字。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两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觉得莫名其妙。文中的那些字母也并非皆英文缩写,而是当下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 ,JJ(姐姐),青蛙(丑陋的),BF(男朋友), 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BT(变态), 7456(气死我了)。

  这就是一些孩子对国语的态度。他们生吞活剥地直接拿来一些东西,掺和在语言中,结果把国语弄得不伦不类。他们只觉得有趣、逗乐,却从未想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对我们母语的一种污染和羞辱。而且它也标示出,一些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已然开始向无知的程度倒退。

  青年人汉语水平不如英语水平的结果怪谁呢?汉语的地位缺失,能怪青年吗?不能!应该责怪的是我们的社会,应该谴责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

  如今的孩子从出生下来就开始被灌输学习英语,地位俨然超越了汉语。英语成为了主科,是高考的必考科目。花费了中小学生大量的时间,背英语单词,做大量的英语习题,强制学习他们可能一生都用不到的语言。这种强制性的学习英语,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人民日报说年轻人是在邯郸学步,把自己的母语也会弄成四不像。这个结果应该是教育部门非常乐意看到的,否则就不会在孩子成长的期间,受教育的所有时段里都要强制的学习英语。可以说教育部门在他们的职权范围里,只要权利能触及的角落,英语这张大网就随时随地的在罩住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用处在哪里?我想教育部门心里是很清楚的,在一个非英语国家里,通行证必然不会是英语,学生们即便英语说得类似于英国人或美国人那么好,也没有用武之处,既然学无所用,我们为何要把英语作为一步非下不可的棋?我不反对学英语,英语可以作为一种个人爱好和专业来学习,而不是象现在这样,从小学抓起,还把英语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这种盲目的以行政手段来强制学习别国语言的行为除了以病态来解释外实在想不出还有更合适的形容词!

  大学英语要考四六级,谁听说过汉语要考四六级?职称考试于外语八杆子打不着的专业也要考职称外语,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前些年还沸沸扬扬的宣传大学用英语讲课,大有汉语言专业也要拿英语授课的意思。再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一处不是英语在做主?看看我们使用的产品,家用电器、化妆品、日用品、家具等等,英文赫然出现在最显目的地方,汉语呢?有些产品干脆就没有,弄得你以为这是给老外用的东西。住宾馆、酒店,空调、灯控开关,基本都是英文,不知那里是不是整日都对外宾不对内宾。整个社会弥漫着崇洋媚外--重英语轻汉语的局面,各种英语辅导班泛滥成灾,美式英语成为社交贵族语言。据说上海有地位的社交场合,多是拿英语交流的,不懂英语,就无法进入上流社会。

  病态的崇拜英语,是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奴性!能怪青年人汉语差吗?他们愿意这样吗?是病态的社会造成他们的汉语表述模糊不清的。我们的文化不成文化,宗教又早被破四旧给破得什么也不橡了,更有伟大的五四运动把传统割裂。现在的中国只有狂热的迷恋异族的文化来给自己壮胆。推崇洋节,推崇洋化,推崇洋式的生活理念。别墅、小洋楼、西装、晚礼服,试问,中国的传统还剩下什么?有人说:不剩下才好,中国的传统本来就是90%的糟粕,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砸掉了帝制,可是我们崇拜的英国,人家君主制一样长存到现在。我们毁掉自己的信仰,力图象美国那样的国龄年轻无所记忆,可是别人在自己的钞票美元上印上:我们信仰上帝!

  中国,没有统一宗教,已经就岌岌可危了,众多民族联系在一起,人文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纽带,我们靠什么来把这错综复杂的关系集结在一起?靠文化?我们还有文化吗?就连汉字都已经退隐到英语后面了。我们还有什么?有什么力量来把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民紧密相连?

  精神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经济再发达也离不开精神的丰富,钱多了却并不一定代表幸福。内心有信仰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觉得幸福,信仰会给人坚定、执著的追求。无信仰,人活着就会迷茫无所适从。

  开放、发展的中国需要强大的统一的图腾!这个图腾首先就是我们的文字!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过分强调外来的语言,无意就会淡忘自己的语言之根,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无意的自我贬损确实是对民族文化的不珍惜、不重视,会使下一代缺乏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导致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倾斜。

  民族语言是民族生存之根,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将民族的精神信仰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必须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头等大事!绝不能有所大意、放松!当下的汉语变化,尤其是那些“杂交语言”,已溢出了正常的变革范围,已经不是对某个词语的合理借用和创造,而是对汉语语法的随意践踏和颠覆。所以,对外语和新兴语言的狂热追求,我们应该多一些谨慎,少一些虚妄;多一些民族定力,少一些浮华赞美;多一些民族教育,少一些没有原则的“西方拿来”。要强化民族自尊心,坚定民族文化信仰。

   拯救汉语!当务之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