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的起源》(英国: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
http://bbs.gxsd.com.cn/redirect.php?tid=136473&goto=lastpost
在这个网站注册后,可以下载书籍《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此书国内只出过前两册,第三册作者应该也写完了,不过未见中文译本。前两册目前也已经绝版。
下面贴上一个书评:
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126149&extra=page%3D2
对麦克法夸尔关于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的解释的认识
——读《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麦克法夸尔认为,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分歧,是1957年中共发动整风运动并在不久后转向激烈的反右派斗争的关键。毛泽东一开始就积极主张并准备发动整风运动,因为他认识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共里出现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原因,而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已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甚至有导致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的危险。于是,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指出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存在,而且积极通过推动整风运动,寻求一种不同于阶级斗争的形式,来处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实际存在的矛盾。他的乐观主义的倾向,使他甚至决定邀请党外人士参与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但是,刘少奇从一开始就不主张开展整风运动,更不要说邀请党外人士参加整风——因为党外人士参加整风无疑会使刘所代表的中共的广大干部受到冲击,承受责难和批评的巨大压力。
但是,尽管两人存在以上分歧。整风运动还是提前于1957年5月1日正式开始了。然而,这并不说明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关于整风运动的意见分歧消除了。这种分歧只是暂时被掩盖了,并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展开反而扩大了,最终导致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整风运动开始后,受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所倡导的宽松自由氛围的鼓舞,人民群众,尤其是党外的知识分子,大胆地将长久以来积压的对于共产党干部的不满表达出来,对干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作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在这些批评意见中,甚至包括了一些对现有制度的怀疑和要求进行改造的主张。在这种批评的氛围中,干部们遭受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来自党外的压力和责难。干部们无疑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整风运动并对那些肆意批评和攻击他们的人进行反击。当干部们的这种呼声日益高涨时,刘少奇反对整风运动的主张必然会更加坚定。但是,他还不能马上停止这场运动,毕竟毛泽东的意见不会轻易被改变。
刘少奇和他的支持者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抵制整风运动,尤其是其中对于官僚主义的批判。他们的行动已使整风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并未如毛泽东最初所设想的那样进行。同时,他们搜集整理那些后来被划为右派的人的“反动”言论,夸大这些言论对于中共领导地位的损害——以此向毛泽东施加压力,使其停止整风运动并对提批评意见的人予以反驳。
虽然毛泽东推动开展整风运动的主张不会轻易改变。但是,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不得不考虑维持中共领导地位的重要性并保持党的权威。于是,随着整风运动的开展,他对于邀请党外人士参加整风运动的乐观态度逐渐变化了。
最终,整风运动的继续进行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并扩大化,可以说是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妥协的结果:整风运动虽然没有停止,但在开展反右派斗争的背景下的继续进行,已失去毛泽东最初所设想的作用;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和扩大化,则无疑表明毛泽东邀请党外人士参与整风的决定是一个错误。
麦克法夸尔对于1957年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的分析和解释,不同于以往的“阳谋”说。这为研究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这种转向不是中共高层早已设计好的“阳谋”,而是其内部存在的意见分歧随历史的发展,最终以妥协方式解决的结果。这一角度,如果联系到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似乎更加具有说服力——后来文革的发生说明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确实存在重大分歧。
但是,由于麦克法夸尔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始终在围绕书名所揭示的问题而进行讨论,他对于1957年发生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分析和解释,难免过分强调了它们与后来发生的文革之间的关系,从而夸大了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的意见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从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他对于这种分歧及其影响的说明,很多都是对于毛、刘言论的过分主观化的推测和解释,而缺乏更为直接可靠的史料来支撑其论点。
不过,麦克法夸尔这一分析角度总体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它使我们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这一历史过程的原因和影响。我们要做的只是谨慎地看待和确定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的意见分歧及其影响,并给它们提供更加可靠的史料依据。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