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见龙在田)中国全球化之顾盼

火烧 2009-02-04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中国从康熙时代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涵盖东西方关系演变、亚非拉政策融合及全球权力结构的变迁。


       较成规模的全球化当开始于康熙时代:内政而言,结束了传统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及滨海民族的大规模内耗,满蒙和亲(孝庄后)满汉通婚(康熙帝)初见成效,台湾收归福建省。“番”薯等温带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人口开始以亿为单位不断增长。外交方面,北通沙俄于尼布楚,南服荷兰于台海,与法兰西实现互访,红衣大炮、远洋望远镜、堪舆与新历法开始应用于战争与和平。
      西方在“康雍乾时代”的东方溃退,一方面因为满汉的矛盾,一方面因为殖民政策
马克思《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
 “17世纪末竞相与中国通商的欧洲各国彼此间的剧烈纷争,有力地助长了满族人实行排外的政策。可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个新的王朝害怕外国人会支持一大部分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
这最后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及湖广南方势力的崛起,太平军北伐与国民革命军北伐正是一种由分而合的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这又导致德、意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日本西南战争,以至于西、美、日在东南亚、英法与德意在西北非的争夺
    从这种意义上说,两次世界大战,是国家资本主义走向世界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此后世界被人为的分割成东德至北朝鲜与西德至南朝鲜两大阵营的对垒。
       但是,东方的毛泽东与西方的爱因斯坦改变了这种你死我活的格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导出一种人类的整体观,即太阳能与核能是同一个东西,人类自身决定生死。毛泽东的《矛盾论》则导出一种对立统一的原则,即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所谓“农村包围城市”就是指经济循环的生态基础,也就是毛周的亚非拉政策对美苏二元的转化融合。
    现在,已经到得这样的时候,就是东南亚以至于欧洲从美、俄的对抗中成长为一种均衡力量,中、欧、美的三足鼎立完成为这样一个整体:地球表面作为一个球面是不可能无限的驱散他们的……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提出关于国家间结束自然状态以向普遍法治的国家共同体过渡的思想
永久和平的第三项正式条款是世界公民权利应限于以普遍的友好为其条件。所谓友好就是指一个陌生者并不会由于自己来到另一个土地上而受到敌视的那种权利。这不是一种做客的权利而是一种访问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基础是由于共同占有地球表面的权利而可以参加社会,地球表面作为一个球面是不可能无限的驱散他们的,而是最终必须使他们相互容忍;而且本来就没有任何人比别人有更多的权利可以在地球上的某一块地方生存。通过这中权利相距遥远的世界各部分就可以彼此进入和平关系,最后这将成为公开合法的,于是就终于可能把人类引向不断地接受一种世界公民体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