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就能民强吗?
国富就能民强吗?大国崛起的因素是什么?以及缺乏常识的中国经济和教育政策。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大国崛起]---这是中国的“文化专家”们拍的一个文化电视系列片,拍得很有气势,很有感染力,很有民族强大的“暗示效果”,可以让中国人“意淫”一下:下一回,就该轮到中国上场了!
但是,这部影片在我看来缺乏文化。因为它的整个基调就是“经济”和“政治”,这不符合[大国崛起]的常识。但是它的产生,却反映了我们国家的主流思想,当然也就是缺乏常识的。
我们的国家吹鼓手们,正在为中国GDP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而兴奋。开始算计几年之后就能超过日本成为老二,甚至超过美国当上第一。最乐观的经济学家估计,再有十年就能超过美国了。
更有经济学家激动地建议:目前美国遭遇金融危机,是中国崛起的大好机会,正是展现中国人实力的时候。“2009年,世界看中国”。中国此时应该采用“积极的财经政策”,主动参与到世界事务中来。如果能拯救这次的世界经济危机,一鼓成名,就成为亚洲和世界的新领袖。
于是,大把的投资(四万亿),开始复制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模式:刺激消费。
我不懂经济,不敢说专家就是错。但我懂一点点常识,我知道的常识是:
1:用应对区域性亚洲金融危机的方法思路,来应对全球性世界金融危机,恐怕是不行的。
2:出现危机,就像人生了病,需要静养,同时反省和改进自己原来不良的生活方式。这样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好,而不是打强心针。打强心针的结果,会掩盖目前的毛病,勉强作为,可能会把命都送掉。
3:金融危机之后,一定就是实体经济危机。中国缺乏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2009年中国会受到更严厉的冲击。所以更应该教育国民,居安思危,做好应对低谷的准备,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而不应该盲目乐观,欺骗国民。
4:我赞成政府投资,但应该趁此时,补补我们国家缺的课,比如教育,这是将来国家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而不是把大把的钱用在根本就不是很需要的地方:如基础建设。这除了增加一堆看起来很漂亮的“政绩”,填饱一批腐败的官员外,对老百姓的生活帮助其实很有限。比如多几栋标志性建筑,多几条高速公路,老百姓们享受不到多少利益的。而投资教育则几乎每一户人家都能得到实惠。
就像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我认为我们应对的方式并不好,还可以有更轻松,更有利国计民生的应对手段。当然,我不懂经济,只会没水平的瞎想。当年我就告诉朋友们:金融危机对于外汇储备丰富的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如果是我当总理,会趁此时大量购进国外9-10美元一桶的原油,用不完就存起来。因为当时我知道,不算石油本身的价值,江汉油田的开采成本就是16美金一桶,所以10美元的国际油价,采一桶,亏一桶。我就想:还自己采什么?让国家给工人发生活费,让他们闲着。保护好资源,拿钱来专门买国际亏本石油,把历年来存的美元票子用掉,这绝对比买利息低得实际上在不断贬值的美国债卷好得多。可惜我没资格买油,也没有地方给我存油。否则我会把我所有的钱,买10元一桶的油存起来,然后到处玩儿,等以后经济恢复,悠悠闲闲就可大赚一笔了。其实当年我虽然没有买石油,但是买了其他会增值的东西,小小地发了一点财。
当然,我这种小生意人的常识,比不上中国国家御用经济学家的大脑更有智慧。他们给中央出的主意是:宁肯用20美元成本的国产石油,也不要10美元的进口石油。要等进口石油涨到100美元的时候才大量采购,搞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而且,为了保证这个国家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中央要总理亲自挂帅、大力投入,全国动员力量反走私,其实主要就是反进口石油和成品油。绝对不能让中国人民偷偷用低价(不到国内一半价格)的进口油,只能买国产的高价油,防止冲击“中石油”的生意,让国企效益不好。国企员工的福利奖金,都要靠老百姓买单;这样不花中央一分钱,就刺激了国内消费和保证了国企效益。赖昌星就是这次反击战猎获的战利品,他的罪名就是大量进口成品油。大家知道,这次反走私的效果很好,非常成功。当然了,派了两个总理去的,吴仪不行,接下来“铁总理”朱镕基亲自来抓。
短短三五年后,我看到中国到处求人,甚至给委内瑞拉这样的小国送上最甜蜜的微笑,进口五六十美元一桶的石油;又过了几年,油价到了我怎么都想不到的一百五十多美元。中国这几年不断地大量进口,因为国内需求旺盛,还对别人说“价格高不是中国人的罪”。我心痛得大骂这些败家子:中国老百姓牺牲健康,牺牲教育,牺牲环境,拼死拼活赚来的一点钱,就被你们这样乱用?美元在中国手上转了一圈,没捂热又跑到国外去了。
国外巨头们只要提提油价,或者铁矿石之类中国需要的东西,随时都可以把中国新增财富的很大一部分轻易弄走。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其实是被外国豪富们玩弄在股掌之中,我们赚一块钱,就同时帮他们赚了五六元钱,还居然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已经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马上要第二。还看着美国,想要把人家踢下台去。这种梦,比阿Q还荒诞,居然有大批“爱国人士”相信。中国人真是没有常识了。
就算中国当上“第一”又如何?你们以为国家就富强了?别人就尊重我们了?
过去我们当过第一的!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就会知道:满清垮台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力是世界第一,占世界GDP总值的1/3左右。比现在的美国要“牛”得多,美国只有20%。所以当时的大清,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可是,常识就是:国“强”就一定会“富”,但是“富”未必“强”。中国的富强一词是违背常识的,应该说成“强富”才对。所以国民们,官员们,都傻乎乎地以为:只要富了,就强了。家长们,孩子们都以为:只要挣钱了,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真是岂有此理。
一头狮子,大可以炫耀自己的一身肌肉。可是一头肥猪,如果到处炫耀自己的一身肥膘的时候,我看就危险了。
大清国就是一头肥猪,可是他居然以为自己是狮子。因为他太有钱了,居然高价买了一张狮子皮来披上,结果忘了自己原来是肥猪的“英雄本色”。
我们国家的养猪专业户们,好容易有一点钱了,也在张罗买几张狮子皮来披上,以为就“强”了。比如说,有人很兴奋地在议论:中国马上要造航空母舰了。中国花每架上亿元的人民币,买来了大批苏俄最新,最先进的飞机。装备我军的军事投资和装备进步,证明了我们的“强大”。(与此同时,投入教育,政府在叫没钱。不少老师们在贫困线下生活。四川,重庆的数万教师“罢教”事件,无非是要政府兑现文件中承诺要支付的补贴。拿两架飞机来“支持教育”,不知会让多少穷教师喜极而泣)。
只知道常识的我,依然很愚钝。还是不觉得我们因此就“强大”了。因为以史为鉴,我认为钱绝对买不来强大。经历八国联军进京的“国耻”后,大清也想要“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派了人出国取经。这基本与日本人向西方学习同时起步。不过,日本人穷,只好老老实实学别人的本事,而且很谦虚,只要外国人说好的一切,统统认真学习。学好后回国老老实实办教育,一点一滴的从头做起。
可大清国看不起小气贫穷的日本人,觉得慢慢学本事很辛苦,是穷人的无奈。还不如花钱买,一下子就到位了,反正我们国家有钱。北洋水师的投资,好像是世界第一。战舰的先进程度,比现在中国要造的航空母舰更领先(相对其他国家的战舰水平)。战舰官兵的待遇,肯定也是当时世界最高的。
一个事例:海军舰长邓世昌的年薪,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现在的40-60万元。他阵亡后清政府给予的抚金是2000万元。舰上最差的民工,工作也是800元一月。可知我们当年这个富国,是花了大本钱的。结果如何呢?
常识是:如果是肥猪,披张狮子皮,刚开始可能会吓住别人,不过时间一长,就会被人发现肥猪本性,一样会被宰来吃。
如果是狮子,刚开始没有肥猪个大,需要“见猪行事”,见了大猪躲着走。但是假以时日,狮子一定会长大的。这时肥猪的唯一命运就确定了。
实际上,当年比我们穷很多,也差很多的日本舰队,可以轻而易举地扫掉我们的“世界级强大舰队”,从大清的手里,夺走了台湾和朝鲜。而且鼓励了日本进一步夺取东北,以及一步步地蚕食全中国。在一本外国出版的“亚洲史”里,就是用差不多的逻辑和比喻来评判中国和日本的。
中国这头肥猪,如果不是美国人出手,早就被日本吃光了吧?对这个结论不满的爱国者,最好补补课,先弄清楚那些攻陷上海,制造南京大屠杀,赶得大批中国军队到处逃的日本师团,最后是死在那里?再来找我骂人算账吧。
原因就是:一个民族要强大,一个国家要崛起,有很多关键的东西,是花钱买不来的。钱太多了反而坏事。
大国崛起该怎么做:常识很简单,教育领先,文教救国。
看一下近代西方强国的崛起吧:当年拿破仑的征服,彻底击垮普鲁士邦国,1807年被迫签订[提尔希特条约],领土被剥夺,还要赔付大量的战争赔款给法国,国家一贫如洗。
该怎么办?当时的国王威廉三世说:办教育。1807年,处于内外交困中他的著名施政纲领是:“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后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最好的手段。
他的国防大臣萨恩霍斯,与大清国的军机大臣不同。没有向国王要钱来买军舰,而是很有智慧地说:普鲁士要取得军事和政治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必须首先在教育和科学的世界中取得领先地位。他这话,倒是很像教育部长应该说的。恰好证明德国军人的素质。
当时作为教育部长的洪堡,就更地道了:他直接创造了现代大学。被全世界尊称为:世界大学之父。今天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如哈佛等,奠基就是洪堡的柏林大学。他当年的话是:大学是一个最高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领导地位。
重视教育的结果,是德国人建立了现在的幼儿园模式,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公立学校,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体制直接来源就是德国。当然,更不用说大学了。当时的德皇出钱聘请教授来柏林办大学,教授不买他的账,还骂他。他都忍了:说,大学精神就应该是这样的。
文教兴国的结果,是德国在19世纪以后超过英法,从一个贫穷,落后,被欧洲各国看不起的,认为是缺乏文化和教养的德国,德语还被贬低为“猪说的语言”的情况下,成为世界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日本的现代崛起,学的是德国。二战期间,日本站到德国一边,是有其原因的。日本的工业,来自于德国的精致,与美国大不一样。100年前的日本,非常看不起当时美国的粗糙和缺乏文化。直到现在,美国粗糙的汽车就是输给日本的精致工艺。德国车的工艺,也比美国车口碑好的多。
美国的现代崛起,也来自于德国。首先美国的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一样是模仿德国的。但美国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军事的霸主,首先是希特勒帮忙,大批犹太学者流亡美国。因为美国提供了比其它国家更好的条件。另外,战争期间,美国人可以用五个师的兵力,去抢一个德国飞弹专家布劳恩。会动用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以及整个第六集团军,掩护一支部队去抢物理学家海森堡。在德国失败后,苏联人忙把德国的机器运到国内的时候,美国军队在寻找德国的知识精英,把他们送到美国。证明美国对于“大师”的重视,远远大于对“大楼”的重视。这样战后的美国,突然成为诺贝尔奖的大户,大学成为世界的楷模。
这些就是大国的崛起的“文化教育版”,与中央电视台的不同。
有人说:我们国家也“重视”教育啊?这不,中国大学生人数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了。
可惜,中国的大学不能叫大学,能够称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多的所谓大学,只是一家发文凭的餐馆。不是大学。
中国的中小学,也不是教育。大约可以称为:现代科举考试机关吧,反正不是教育机构。至少,不是西方的教育。也不是中国古代的教育。这是一个在中国根本不重视教育,只关心赚钱的基本国策下长出来的,号称为“中国特色教育”的怪胎。
我这些话不是偏激,请看德国人两百年前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时候说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请问各位:按这种标准,中国有哪一所学校,他们所做的一切可以称为:教育?答案是:一所都没有。今日学堂算是吧,可教育局们还不承认。
中国的教育是什么?各位的家长说得很好: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有好工作,才能挣钱养家。所以一看就知道中国人不要教育,只要职业培训。所以中国的学校当然就不管教育的事。即使是打上教育旗号的各种职业培训所,还连“职业培训”的本分工作都没有做好。很多沦落为与家长一起狼狈为奸弄文凭对付企业的国办官僚机构。
中国大学的功能,连领导者都知道,是政府用来跟老百姓做生意的。98年开始大学扩招,为什么?是为了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吗?。不是,也是做生意。跟今天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一样,是利用“大学”这个神圣的名词,来刺激内需。中国当时的经济学家,出主意给官员们,要用各种方法迫使老百姓把钱拿出来消费。中国老百姓别的钱不愿花,掏不出来;给儿女读大学会很大方花钱的。同时研究生也扩招,是要把年轻人多留在大学里几年,以避免就业危机。
所以200年前的德国人是因为太穷,所以来办教育;200年后的中国人因为“中国面子”而牺牲教育来搞钱。
结果当然是,扩招不仅没有“提高教育水平”,只是“提高了大学生数量”,同时大大降低了大学的水平,导致更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没有水平,有没有人要,没有人会关心的;反正家长的钱已经弄到手了。去年100万大学生没人要,今年至少有200万人,甚至可能是300万人没人要,怎么办?政府嘴上“关心一下”,百姓“心里暖”一下,就过去了。反正在大学里很多人啥都没学到。
指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能够“崛起”为世界强国?能够成为世界的领袖?打死我都不信!
从这次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四万亿财政投入方案中,居然没有一项是关乎教育的。我就知道:中国依然还是一头猪!就看什么时候被人杀来吃。别自恋,以为我们是狮子,其实连睡狮都不是。
殷鉴不远,清朝的镜子,不就在眼前吗?
(转自校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