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观点要点集锦(二)14--29条

火烧 2009-02-0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解析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要点,探讨市场经济演变过程,分析分配与消费关系,对比封建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强调科技推动生产及政府调控作用。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观点要点集锦(二)

 

14--29条

 

听婵释禅

续:

三、“成也分配、败也分配”是封建市场经济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兴衰演变根源

 

    

      14、“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作者认为:在封建社会,同样存在“市场经济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一是社会的商品“生产”能力与现代社会相比是虽然是那样的弱不禁风、是那样的幼稚可笑和固步自封、甚至还可以嘲笑为小农经济的商品生产,但那必竟还是商品“生产”;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虽然是那样的由“朝廷或叫政府”的主宰并为所欲为的任意挥霍奢侈,是那的不合理不公平,并给人民剩下不了多少,但那必竟还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分配”;三是虽然商品流通因交通工具和信息手段的车马行担而“交换”的是那样不顺畅,并节奏缓慢,但那“交换”还是在那恶劣的条件下艰难地进行着;四是虽然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也因难有隔夜粮,而使“消费”能力潺弱的在灾荒年月或是需要通过逃荒谋求生存、或是需要用“革命”来改变旧有的分配方式,并从中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的“消费”能力,但不管那是暴力的,还是和平的,那必竟也是一种为了生存而战而斗争“消费”方式。而所有这一切,尽管商品“生产”能力是那样的薄弱;社会财富的“分配”是那样的霸道;商品“交换”的节奏是那样的缓慢;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消费”能力是那样无助无奈的潺弱。但马克思所描述的“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却是样样齐全,童叟无欺。谁能说这种经济形态不是“市场经济”形态!

 

 

     15、作者认为:封建社会的“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封建社会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封闭保守固步自封的、非社会化的、只注重分配和消费的、不注重科技进步用以推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的“封建市场经济”形态。而与之相反理念和生产方式的“社会市场经济”,则是开放进取并社会化的,即注重社会财富的社会化“大分配和大消费”,更注重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交换”,还注重通过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的“调控”,去促进“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

 

 

      16、作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统治集团和社会精英集团对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的血腥残酷疯狂掠夺,也就导致了社会财富大量地向社会统治集团和社会精英集团的手里“集中”,虽然他们也极尽其挥霍奢侈之能事,但因其具有几辈子也花不完的财富,及其人数太少而显示了其“即期消费能力”的微不足道,但却因此极大地阻碍了“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从而也就导致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滞缓或是倒退。这种由于社会财富的“畸形分配”,导致的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并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难有隔夜粮的“极度贫富两级分化”的现象,于是也就为社会提出了需要改革或是改变这种“畸形分配”社会财富的制度或是格局的你死我活的尖锐问题。而那些顺应时势,并提出一套新的治国理念和承诺可以使人们获得公平分配享受幸福生活的社会精英集团们,就开始了他们一呼百应的改朝换代的革命了。

  

 

     17、作者认为:纵观千百年来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兴衰史,从总体上看,虽然各个国家的“土地”还是那片饱经风霜并经战乱洗礼的“土地”,“人民”还是那历经磨难并不断繁衍生息的“人民”,“国界”还是那虽历尽伸缩但终无太大改变的“国界”,但只有那管理各个国家的“政府或叫朝廷”,则是一方带着一套治国理念信心百倍地而来,另一方又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中谢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千百年来,国家内部“政府或叫朝廷”的改朝换代,甚至国家的灭亡等这一“千古难题或叫怪圈”,不仅在封建社会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就是在现代的发达“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到目前为止,也还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可以这样说,历朝历代的“朝廷或叫政府”,多不是因为商品“生产”的不发达,也不是因为“交换”的不畅通,更不是因为“消费”能力极其有限而倒台和更替,而是因为那个使所有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不利令智昏的“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而倒台和更替的。那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警语,用在这里那就是:“成也分配、败也分配”。 千古一人的伟大智者毛泽东正是看到并试图抓住“分配”这个牛鼻子重要环节,并寄希望使整个经济社会纲举目张,以期跳出那个可以导致“朝廷或叫政府” 倒台和更替的“千古怪圈”。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伟大实践,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并抓住了市场经济四个环节中“分配环节”这个的主要矛盾。

 

 

      18、作者认为:“社会市场经济”在抛弃了“封建市场经济” 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和非社会化、及只注重分配和消费的、不注重科技进步用以推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等的缺点和弱点后,也极大地发扬了其开放进取并社会化的,即注重社会财富的社会化“大分配和大消费”,更注重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大交换”的长处和优点,但无论是哪种社会经济形态,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都会遇到“分配”给社会带来的““千古怪圈”的难题。政府如何利用 “调控”艺术促进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并缓解“分配“瓶颈对社会和经济的伤害,则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重托。

 

 四、社会市场经济的四种最基本的分配方式

 

     19、“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作者认为:“分配”做为市场经济四个环节中使之得以良性循环和合理演变的关键环节,自古以来,一直处于人类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统领和统帅地位。其无论是原始市场经济和封建市场经济,还是社会市场经济和共产市场经济,其都概莫能外。这就是人类“和谐稳定地共存共处”所需要的公平、合理、正义“分配”的社会属性,否则就会因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的“分配”而陷于社会各群体、各阶层、各阶级等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纠纷、争斗,乃至暴力对抗的重新洗牌。

 

 

      20、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其“分配”格局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从社会财富的大分配格局上看,听婵释禅大致将其划分为两大基本分配格局和四种基本类型的“分配”方式。两大基本分配格局是:一是以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二是以所有制形式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四种基本类型的“分配”方式是:一是按劳分配方式;二是按资分配方式;三是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四是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方式。

 

 

      21、作者认为:以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大利益分配格局和以所有制形式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大利益分配格局,决定了社会财富的的基本流向。如果说以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大利益分配格局是“宏观”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话,那么做为社会财富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大利益分配格局就是“中微观” 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了。以“家庭和企业”做为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承载形式的最基本经济载体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流向”。以私有制为基本分配形式的社会,决定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迅速集中的社会分配方式。单纯采用这种私有制分配方式的社会,由于其具有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特点,极易导致“市场经济运行”的破坏和中断。以公有制为基本分配形式的社会,决定了社会财富在多数人手里的“相对公平的分配”的社会分配方式。但单纯采用这种公有制分配方式,要受到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手段的发展程度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高科技商品生产手段的应用越广泛,在“效率”对各种所有制都不在话下的情况下,采用“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更有利于解决社会财富的“相对公平分配”问题。

 

 

       22、作者认为:长期以来被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学界奉为圣典而顶礼膜拜的“三驾马车说”等主流经济学理论,正是抛弃了市场经济四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占统领和统帅地位的关键环节的“分配”,而只选取了“投资和出口也即生产和交换、消费”三个要素来解释和指导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也就越解释和指导,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就越严重;越解释和指导,就业这种分配形式就越严峻;越解释和指导,社会就越是动荡不安,难以和谐稳定发展。因此说,“三驾马车说”等经济学理论在指导“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23、作者认为:“三驾马车说”在商品“生产”的短缺或是紧缩时期,注重发展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推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快速发展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但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能力“严重过剩”的时期,可就不是那么有灵性了。因为你是越注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那就是越过剩,各企业也会随着更先进的生产手段的采用和更新,除了“一代新人换旧人”的在不断激烈竞争中新企业建立的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和淘汰落后企业的造成大量失业外,再就是产生大量的产能过剩、报废和资源浪费。同时,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进步而不断地排斥劳动力地使“就业”无所着落,也即靠“三驾马车说”等充满局限性和危害性的经济学理论,是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和解决当今世界的“商品生产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社会基本经济矛盾的。

 

 

      24、作者认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的“按劳分配方式;按资分配方式;按公权力分配方式;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方式”等四种最基本的“分配”方式,无论是在原始市场经济和封建市场经济形态中,还是在社会市场经济和共产市场经济形态中,都“同时存在并各有所侧重”。

 

 

     25、作者认为:按劳分配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最大众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指按照劳动者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服务等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而获得收入的分配方式。其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就业岗位,也即为个体、家庭、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经济体或是服务管理部门打工或是服务而获得工资、奖金、补贴等的“分配”收入。这个层面的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大多属于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的最基础最常规的分配方式范畴,其可在私有制企业、集体所制企业和国有制企业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里工作而获得工资性收入,但由国家财政收入支付的为政府部门服务的公务员的工资等收入,和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支付的为“事业单位”服务的人员的工资等收入是属于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范畴。

 

 

26、作者认为:按资分配是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最重要的“分配”方式所谓按资分配,就是依据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等在各种大小不同的实体或是虚拟“经济运行体”中所占有的资产、资金、资本、股份等的份额或是比例进行的对“利润、利息、红利、差价、股份兑现”等获得收入的正负分配方式。这是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最重要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私有制是“按资分配”得以实现的所有制形式的载体,中国前几年的产权制度改革是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过程中进行的财产、资产、股份等私有私营“合法化、制度化”的固化实现方式。

 

 

27、作者认为:按公权力分配是社会财富最全局、协调、均衡、科学发展的“分配”方式所谓按公权力分配,就是指代表国家和社会各层级组织行使权力的政府等社会各层级组织的主导者们,运用“公权力”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产财产、国有企业、国家安全、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外汇收入、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进行公平性、效率性、正义性、全局性、协调性、均衡性、科学发展性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按公权力分配可大致划分为:一是按管理和安全的分配方式;二是按公平公正分配方式;三是按公益分配方式;四是按公共分配方式;五是其它有关带有全局性、均衡性、协调性、科学发展性的有如环保、节能、科研、公共服务、文物保护等投资的社会公共财政“分配”方式等。

 

 

  28、作者认为: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是一种社会财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集中和转移的不正当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所谓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主要是指那些手中掌握国家和社会各层级组织“公权力”的个人或集团,在对各种社会公共资源的正常公务性“分配”的同时,从中为个人或小集团“额外获取收入”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也即人们常说的灰色收入、行贿受贿的贪污腐败收入、回扣红包等的分配收入。其在一定的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的被社会规定为违法乱纪,有的被社会所睁一眼闭一眼。具体讲就是社会各行各业中那些掌握各种稀缺的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人事任免、资金资本投资贷款、就业、就医、就学、企业上市、司法执法、检验检查、税收物价安检、证券内幕消息等等资源,并享有绝对或是相对的支配和分配权力,利用其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等的特殊身份、及具有特殊技能和知识的医生、教师、律师法官等的特殊身份,使人们“必有求于他”的这种“供不应求”状态,再获得其本职工作工资等以外的额外收入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

 

 

   29、作者认为:“分配”做为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四个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在解决当今世界“商品生产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社会基本经济矛盾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世界各国还必须要针多“私有制的以按资分配方式为主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和转移与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的社会财富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进行集中和转移”这两大分配“历史性难题”进行有效的破解,才能使世界各国大致差不多的20%的人口,占有80%的社会财富;80%的人口占有20%社会财富的大的利益分配格局有所改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是解决“商品生产过剩与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2009.2..2 

 

 

 

 (待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