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西方经济霸权理论回顾与展望

火烧 2009-01-31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探讨西方经济霸权理论,分析经济霸权的内涵、定义及多维度特征,涵盖霸权国家的指标与全球秩序影响,强调经济霸权与支配能力的关系。

西方经济霸权理论回顾与展望
 
 
蔡一鸣
 
一、经济霸权的内涵

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们对经济霸权问题从不同的视角予以关注。一些学者对经济霸权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另一些学者则从整体视角出发,强调霸权的多维度之间的联系,因此,经济霸权只是他们关注的一个侧面。总体上,西方学者们对经济霸权概念的界定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认为经济霸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一种“地位”或“状态”。因此,拥有这种地位或状态的国家就是经济霸权国家。并且,这种“地位”或“状态”与“能力”或“支配”紧密联系在一起。

Braudel认为,经济霸权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集中点或中心,由具有支配地位的城市代表,如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和20世纪的纽约。Gilpin认为经济霸权就是有能力为全球经济建立秩序和规则。Francois也用“支配地位”来表示经济霸权:经济霸权就是一种支配地位的概念,当国家、公司、或个人享有支配地位时,被支配者不得不考虑支配者的行为,但支配者可以对被支配者置之不理.Kingdlebrger认为经济霸权不能仅用以下指标中的一个来衡量:国民收入、增长率、发明创造的数量及其潜在重要性、生产能力的增长、各种出口市场的份额、国内或国外投资水平、原材料与食物原料或燃料的支配能力、黄金和外汇储备、他国使用本国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记账单位及价值储藏。恰恰相反,经济霸权的兴起是这些衡量指标和其它衡量指标混合作用的结果。另外,Modelski也从经济能力的角度解释经济霸权:指一国至少拥有维持全球秩序所需资源的一半。

wallerstein、Arrghi和silver三位学者则坚持霸权概念的整体性。并且,他们同时强调“能力”和“支配”的重要性。例如,Wallerstein的霸权概念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体,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根据Wallerstein对霸权概念的研究,很容易推导出他的经济霸权定义:国际体系中的经济霸权指这样一种状态,所谓大国间持续不断的竞争是如此不平衡,以致其中一个大国真正占据首位。也就是说,霸权国家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自己的规则和愿望强加于经济领域中去。Arrighi和silver的霸权概念是多角度的,经济霸权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他们认为霸权不只是纯粹和简单的支配,它是附加的权力。由于支配集团具有领导社会向一个方向发展的能力,这个方向不仅为支配集团的利益服务,而且从属集团也认为它有利于更普遍的利益,于是支配集团的这种权力就会自然积累。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他们对经济霸权内涵的解释中,“能力”和“支配”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能力”代表拥有经济霸权的国家在经济实力上的优势,“支配”则意味着该国利用这种优势支配别的国家。根据历史上几个世界经济霸权国家的经验,霸权国家掠夺别国资源的手段,或者是战争,或者是垄断贸易,或者是国际铸币税。这三种手段具有一定替代性,具体采用哪种取决于各自的成本一收益比较结果,类似于Jmbeck关于1848年美国加州淘金热的分析。很明显,获取别国资源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经济霸权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由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霸权国家相对于各国的经济优势不一样,从而经济霸权国家对各国的掠夺程度也不一样。根据经济霸权国掠夺的范围,可分为世界经济霸权国家和地区性经济霸权国家。

二、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的原因

与“经济霸权”的内涵相对应,“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可以分解为两个子问题:其一,非经济霸权国家的经济实力如何“反超”经济霸权国家;其二,反超后,原来的非经济霸权国家为何以及如何“转变”为新的经济霸权国家。西方学者们主要关注第一个问题即“反超”的原因,而把“转变”问题视为自然的结果。关于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的原因,西方学者此方面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单因素决定论和多因素决定论。

(一)单因素决定论

此处,“单因素决定”指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由于某一个单方面原因所致。总体而言,大多数西方学者持单因素视角。

1.经济因素

Arrighi、Barr和ShujiHisaeda从企业竞争的角度解释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机制,即霸权国家强大的商业企业垄断着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却不可避免地把新竞争者引上了发展之路。结果垄断变得代价高昂,最终会导致新霸权下新商业企业体系的形成。17世纪的荷兰特许股份公司,19世纪的英国制造厂,还有20世纪的美国跨国公司都同样以国家力量为后盾,企图全球垄断却都依次被后者所替代,最终导致了世界经济霸权的两次转移。Acemoglu、Johnson和Robinson在批评地理决定论的基础上,强调外生的制度变迁决定了一国的经济表现。他们认为,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向世界各国传播“资本主义制度”,使之前较富裕的地区变得贫穷,而较贫穷的地区则变得富裕。15世纪前较落后的地区,如北美洲、澳洲,由于引进鼓励投资的制度变富。相反,较富裕的地区如当时的秘鲁、墨西哥和印度,则由于引入对殖民者有利却对殖民地有害的掠夺性制度变穷。Artige、Camacho和Croix强调消费对一国经济实力的影响,即大国的兴衰取决于其在消费和知识投资之间的资源分配。他们构建了一个两国模型,该模型中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对于一个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如果其居民过度地消费从而导致对于知识的投资过少,这就为另一地区提供了赶超的机会。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原霸权国家绝对地衰落下去从而霸权国家发生更迭,也可能是两个国家走向经济趋同。

2.其他因素

其他一些学者分别从政治、宗教和科技等角度解释一国经济的兴衰。如Olson从一国利益集团的发达程度与其经济活力的相关性这一视角,试图揭示影响国家兴衰的内在动因。如行会、工会、卡特尔及议会院外的活动团体等利益集团,由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导致了社会总效益的下降。这些利益集团具有排他性,阻碍技术进步、阻碍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提高了社会的交易成本。他认为,美国的衰落将源于政治因素,因为美国的权势阶层和政治利益集团已形成气候。Gorski认为新教改革是荷兰经济霸权产生并随后向英国转移的原因。具体而言,新教改革一方面使更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铸币投入到经济中;另一方面,新教改革引发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增加了投资和创新的收益,从而鼓励大量投资和创新活动的出现。16世纪末的新教改革给经济带来的激励在荷兰和英国表现最为明显,荷兰因为较早享受到这种改革带来的好处,成为第一个世界经济霸权国家。随后,由于英国的改革更为彻底,取代荷兰成为新的世界经济霸权国家。Freeman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把美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的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他认为由于其他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已经开始威胁到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并将最终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二)多因素决定论

“多因素决定论”的支持者主要有沃勒斯坦和金德尔伯格。他们不赞成“单因素决定论”的简单观点,认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其中,Wallerstein把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播和国内工人阶级及骨干的实际收人上升两个方面视为霸权国家衰落的根源。他认为,一国在扩张性竞争中获得霸权地位后,即开始奉行自由主义政策。这种自由主义的目的是双重的:它支持霸权国家的竞争优势,并使其他国家反对霸权国家的努力不合法。但是,霸权国家也在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因为要阻止“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播”给竞争对手变得更加困难,还因为在全球积累最大化时期保持连续的生产,导致了“霸权国内工人阶级和骨干的实际收入不断上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因素先后侵蚀着霸权国家在生产、商业和金融方面的竞争优势。于是,世界体系又回到新的竞争性扩张的漫长阶段,直到另外一个国家设法获得霸权地位。Kingdleberger认为霸权国家衰落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很多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如:战争,过度扩张,来自劲头十足、狂妄自大者的残酷竞争等。内部原因如:抵制税收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利益分配联盟固守自身利益;生产率收益和创新能力低下;政府、大公司和个人抵制变革;由于不能使税收收人满足政府开支,或者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不能被接受致使印制钞票等原因引起通货膨胀;可能还有荷兰病或西班牙病,其病症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其他人就努力争取更多的收入,结果超出了自己所在社会经济部门收益能力的范围。关于荷兰的衰退,Kingdleberger认为,尽管1780—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战争,以及1790年法国人进攻荷兰并加以占领,这两个因素确实给予了荷兰致命的打击,但是荷兰内部衰落的迹象长期以来一直很明显。关于英国的衰落,他认为完全符合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其衰落是因为受到“伟大的生命力逐渐衰落、僵化和对变革抵制”这一内在规律的影响;关于美国的衰落,他同意肯尼迪的观点——即过度扩张是原因之一。此外,他还强调利益集团的存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下降等。

三、对经济霸权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总体上,关于“经济霸权”的概念和经济霸权国家的界定,西方学者们的共识大于分歧。而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的原因,成为争论的焦点——包括全球性战争、宗教改革和消费等在内的各种因素都被用来解释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笔者认为,解释历史上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必须同时解释原霸权国家的衰落和新霸权国家的兴起。因此,不能仅关注霸权国家本身。在霸权国家维持的霸权体系下,经济霸权国家和非经济霸权国家之间必定存在各种联系,并且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前者对后者在资源方面造成了“负”的影响。进一步,新霸权国家要从旧的霸权体系中内生出来,必定还获得了“正”的影响,如Wal1erstein和Acemoglu等人分别强调的技术扩散和制度扩散。所以,从一般均衡的视角去解释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将更具有说服力。

如前文所述,解释“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问题,需要解释“反超”和“转变”两个子问题。后一个子问题相对简单,这可能是西方学者们未予讨论的原因。前一个子问题,相对复杂。因此,它将成为经济霸权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关于“反超”问题,如果坚持经济学的解释,很明显,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因为对于经济霸权国家而言,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源于良好的经济增长表现。那么,什么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呢?如果经济增长的源泉被“发现”了,那么,“反超”无疑就是这些源泉在经济霸权国家和非霸权国家国内分别发生了某种变化的结果。进一步,从“一般均衡”的视角,“反超”的发生,就是霸权国和非霸权国国内这些源泉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遗憾的是,从17世纪到现在,经济学家经过300多年的探索,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依然没有形成结论性的共识。因此,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将取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进展。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