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了,还记得卢沟桥那声枪响吗?
那一年,他们的子弹打进了北平城的城墙,也打进了我们祖先的骨头缝里。
1937年7月7日,一声枪响,卢沟桥的夜色被撕裂。硝烟从宛平一线燃起,迅速吞没整个中国——那不是一个小规模军事冲突,而是整整14年国耻的起点,是千千万万中国人血肉筑成的“持久战”开端。
今天是七七事变88周年。
我们不是为了缅怀胜利,而是为了铭记耻辱。
别急着抒情,别急着说“和平来之不易”,先冷静一下——问问自己:如果我们生在那个年代,我们会是守桥的士兵,还是桥下任人宰割的鱼?
我们忘得太快了。
总有人以为“侵略”是某个遥远的历史概念,是教科书的专属词汇。但你知道吗?在卢沟桥的石狮子脚下,有人是在睡梦中被刺刀捅醒的;在天津塘沽口,有女人临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该死”。有人只是因为是“中国人”,就成了人牲。
你说我们赢了?
不,我们只是没有输到底。
赢的是谁?是那个用小米加步枪打赢洋枪大炮的中国农民。是那个背着地雷、用血肉炸坦克的八路军战士。是那个家里没几亩地、饭都吃不饱的穷人,用自己的命给这个国家换来了一口喘气的空间。
毛主席说: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不是说说而已,是写进血与火的历史里的。是那种“吃树皮也要打到底”的顽强、那种“送子参军送到阵亡”的无畏、那种“军民一心”的共命运感,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烂摊子,硬是撑成了“持久战”的活战壕。
不是一个英雄赢了,是人民群众赢了。
可今天,我们怎么纪念他们?
是打个“勿忘国耻”的横幅?是发几条朋友圈?是摆几个花圈,然后该赚钱赚钱,该直播直播?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光鲜,我们的记忆却越来越廉价。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毛主席一直强调“军队要和民众打成一片”?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现实的生死逻辑——因为真正能抵御侵略、战胜敌人、守住尊严的,是人民,而不是空洞的政令。
日本人没打过我们,是我们用命逼他们退回去的。
但是,那场战争的根,也早就不只是“侵略”那么简单。它暴露出的问题,是一整个半封建社会的失能、军阀统治的冷漠、剥削阶级的无能为力。
所以毛主席说:“要进行持久战。”
不是光对敌人的持久战,也是对旧世界的斗争,对阶级压迫的彻底清算。
你不能只纪念战争的“苦”,还要看到战争背后的“根”。
你不能只敬佩战士的“勇”,还要理解人民战争的“魂”。
那不是一场单纯的民族冲突,而是一场人民觉醒、人民动员、人民胜利的斗争实践。没有工农的支持,八路军活不过一个月;没有群众的参战,抗战打不到一年。
你知道一个词叫“人民战争”吗?
不是人民看着别人打仗,而是人民自己拿起枪,抱着炸药包,变成战争本身。你想象一下,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老百姓,为什么能一枪干掉日军小队?为什么能在深山老林、枪林弹雨中生出一个新中国?
不是因为他们“聪明”。
是因为他们知道,再不斗争,就只能死。
今天,我们过上了和平日子,理应更懂他们当初为什么而战。
但我们懂吗?我们怕得要命,怕得连“爱国”都不敢讲得太大声,生怕“被说成极端”;我们谨小慎微到在街头看到军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生怕被人觉得“过时”。
我们甚至开始“同情侵略者”,说“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说“当时大家都不容易”——这种虚伪的“和解感”,才是真正的背叛。
如果我们今天纪念七七,只是为了“感动自己”,那就别纪念了。
如果我们纪念七七,却不敢承认那是一次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开端,那就等于白死了那么多人。
我们必须说清楚:
不是“世界对我们不好”,是帝国主义企图吞并我们;不是“中国太弱”,是统治阶级当时把中国卖光了;不是“被迫应战”,是人民觉醒主动迎敌、重建国家尊严。
不要用空洞的“民族情绪”来掩盖本质——那是一次阶级对阶级、制度对制度的较量。
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真正捍卫国家。
只有群众动员起来,才能真正战胜侵略。
只有军队扎根人民,才不会变成纸老虎。
所以88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讲的不只是“日本帝国主义”,还要讲:是什么让我们一度差点亡国?是谁让我们最终赢得胜利?又是谁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试图让我们忘记这一切?
答案都写在毛主席的话里: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不靠天降神兵,不靠投机改良,不靠精英恩赐,就靠人民。
如果今天我们还信这一点,那就别光点蜡烛。
请点燃意识。请点燃斗争精神。请点燃对人民真正的信仰。
为了88年前那场子弹炸开的伤口不再白疼,
为了他们死得其所,
也为了我们活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