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忠诚不能防修正主义:论群众理论自觉的重要性

火烧 2025-07-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强调群众理论自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忠诚不能防修正主义,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群众,实现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提升政治辨别力与自主分析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7-01_085939_306.jpg

  文/子珩墨

  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史诗,我们总能看到一幅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在革命领袖的振臂一呼下,亿万劳动群众风起云涌,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向着旧世界发起决死冲击。这种基于对领袖和党的信任而产生的巨大动员力,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它同样向我们揭示了另一面:当这种信任与忠诚,未能建立在广大群众自身深刻的理论自觉和政治辨别力之上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脆弱的、易被利用的力量。

  我们必须以最严肃的态度正视这一历史课题:无产阶级,无论是作为先锋队的革命者,还是作为革命主体的广大群众,都必须尽快、更好地走向政治上和理论上的成熟。仅仅满足于听从号召、保持忠诚的“朴素阶级感情”,在日益复杂的阶级斗争面前是远远不够的。革命需要领袖,但绝不能只依靠领袖。

  只有当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普遍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自主地分析形势、辨别路线、识破阴谋时,革命的航船才能真正经受住任何惊涛骇浪的考验,其最终的胜利才有最坚实的保障。

  一、理论的基石:无产阶级为何必须掌握自身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之所以必须为群众所掌握,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其解放条件的科学性所决定的。

  1.1 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无产阶级的存在状态划分为两个阶段:“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前者,是指在经济地位上已然形成,但在思想上、政治上尚未认识到自身作为一个独立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他们可能会进行自发的、以经济诉求为主的斗争,但无法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而“自为阶级”,则是指通过革命理论的武装,已经觉醒了阶级意识,认识到必须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获得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

  列宁在《怎么办?》中对此有精辟论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他强调,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以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和“经济主义”的诱导。这一“灌输”过程,绝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促使整个阶级完成从“自在”到“自为”伟大转变的催化剂。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从少数先锋分子的认知,转变为千百万群众的自觉行动时,无产阶级才能真正从一个被动的、受剥削的群体,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自身命运、创造历史的能动主体。

  1.2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同志独创性地发展的群众路线,则为理论如何与群众相结合,指明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方法,其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它要求的,并非是领导者单方面地向群众发号施令。

  它的完整过程是:将群众中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和经验,通过革命理论的“加工厂”进行集中、提炼,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然后再返回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丰富和发展。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包含着双重的教育与提升:一方面,领导干部通过深入群众,克服了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广大群众通过参与这一过程,亲身实践了党的正确路线,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自身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也随之提高。这种方法,从根本上防止了理论成为少数精英的“秘传心法”,而是使其成为群众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斗争武器。

  二、理论蒙昧的陷阱:盲目忠诚的历史代价

 

  历史是一面镜子。国际共运史上的种种挫折乃至失败,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群众的理论准备不足、无法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路线”问题息息相关。

  2.1 领袖权威的异化与个人崇拜的危害

  杰出的无产阶级领袖,是革命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权威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依靠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自然形成的。但是,一旦这种对领袖的信赖,演变为脱离了理论原则的、非理性的个人崇拜,那么革命的命运就被悬于一人之身,这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当领袖的指示被当作绝对真理,而无需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加以检验和理解;当对领袖的忠诚,压倒了对革命原则的忠诚时,整个运动就可能因为领袖个人的失误、局限而走向歧途。更为危险的是,野心家、阴谋家也极易利用和助推这种个人崇拜,以“高举”之名,行“篡夺”之实。他们通过将领袖神化,来割裂领袖与阶级、领袖与政党、领袖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将领袖的权威窃为己有,作为自己推行错误路线的护身符。群众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因为朴素的感情而被蒙蔽,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2.2 “打着红旗反红旗”的辨别难题

  在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阶级斗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党内外的资产阶级代理人,往往不再以公开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而是采取了“打着红旗反红旗”的策略。他们口中同样充斥着革命的词句,引经据典,看似比谁都“革命”,但其理论的内核,早已被偷换为修正主义的货色。

  赫鲁晓夫之流,不正是打着“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号,提出了“全民党”、“全民国家”等一系列谬论,从而在理论上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吗?毛泽东同志所批判的那些党内走资派,不也同样是口喊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口号,却在实践中大力推行“三自一包”、“物质刺激”等通往资本主义的政策吗?面对这种高级的、精巧的政治欺骗,仅仅依靠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对革命的忠诚是完全不够的。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去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洞穿其华丽辞藻背后的阶级实质,看清其究竟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口头革命派”还是“实际革命派”。

  三、问题的实质:先锋队与群众的矛盾统一与成熟互动

 

  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结构,内含着一对核心的矛盾统一体,即作为先锋队的党与作为革命主体的广大群众。如何正确处理这对关系,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能否不断走向成熟。

  3.1 先锋队的“引领”与“被监督”

  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它必须由最觉悟、最有理论水平、最富斗争精神的分子组成,它的责任是为整个阶级指明方向、制定战略。然而,这种“引领”绝非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命令关系。先锋队的力量与智慧,归根结底来源于它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土壤之中。

  因此,先锋队在“引领”群众的同时,也必须自觉地、诚心诚意地接受群众的“被监督”。这种监督,不应仅仅是形式上的,而应是实质性的。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应当有能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审视和讨论,有权利对各级干部进行批评和监督。当群众普遍具备了这种理论素养和政治能力时,先锋队内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乃至修正主义倾向,就能被及时地发现和纠正,从而保证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3.2 共同成熟是唯一的出路

  历史证明,一个不成熟的群众,即便拥有一个高度正确的先锋队,其革命成果也可能是脆弱的、暂时的。因为一旦先锋队的领导核心发生动摇或蜕变,不成熟的群众便会迅速陷入迷茫和混乱。反之,一个没有坚强有力的先锋队领导的群众运动,也只能停留在自发的、无政府的状态,最终被资产阶级分化瓦解。

  因此,唯一的出路,在于实现先锋队与群众的“共同成熟”和“良性互动”。先锋队的任务,不仅仅是在前面“冲锋”,更重要的是在斗争中不遗余力地用革命理论去武装群众、教育群众、提升群众。其最终极的目标,是使整个阶级都达到先锋队的水平,是让“群众”与“先锋”的界限,因群众的普遍成熟而日益模糊。到了那时,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才真正成为了历史的自觉创造者。

  四、无产阶级走向成熟的思想障碍

 

  在通往理论成熟的道路上,无产阶级自身也面临着诸多内在的思想障碍,这些障碍是其实践和认识发展的桎梏。

  4.1 经验主义的禁锢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曾深刻批判过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在实践中,经验主义表现为满足于个人狭隘的、局部的经验,并把它当作普遍真理,从而轻视乃至否定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很多同志,革命热情很高,工作兢兢业业,但由于理论水平不足,往往“辛辛苦苦,不明不白”。他们看待问题,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在复杂的路线斗争面前,就容易因为眼前的局部利益或表象而站错队、跟错人,成为错误路线的糊涂执行者。

  4.2 “坐等靠”的奴隶思想残余

  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在人民思想深处留下了浓厚的“救世主”情结和“清官”情结。这种思想残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为一种“坐等靠”的心态:即把革命的成功和自身的解放,完全寄托在某个英明领袖或上级组织的恩赐上,而放弃了自己作为革命主人的思考责任和行动自觉。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缴械。它使得群众满足于做一个被动的“听令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战斗者”,这恰恰是官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4.3 经济主义的短视

  列宁曾花费大量笔墨批判过的经济主义,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它引导工人阶级把斗争的目光,仅仅局限于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眼前的、直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整个阶级的、长远的政治利益——即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问题。一个沉迷于经济主义的无产阶级,即便生活待遇有所改善,也依然是在资本的锁链上增加了一点伙食配给而已,其被剥削、被统治的根本地位,没有丝毫改变。它使人丧失革命的彻底性,是通往政治麻木和理论惰性的最滑腻的下坡路。

  五、前行的道路:在斗争中学习,锻造自觉自为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理论成熟,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自然过程,而必须通过自觉的、艰苦的努力,在革命的烈火中去锻造。

  5.1 把理论学习当作阶级斗争的核心任务

  必须在全阶级范围内,树立起“为革命而学”的正确学风。理论学习,绝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是每一个革命者和觉悟群众的“必修课”。要反对那种将理论神秘化、束之高阁的倾向,也要反对那种“理论无用”的实用主义。要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开办政治夜校、阅读经典原著等方式,把学习理论,提升到如同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一个不学习的阶级,不可能领导历史前进。

  5.2 在革命实践的“大学”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学习理论,绝不能脱离实践,搞成本本主义。真正的掌握,是在实践中运用、检验、碰壁、总结、再提高的过程。广大群众,要在自己所处的工厂、农村、社区的日常斗争中,去尝试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理解党的政策,去分辨各种社会思潮的对错。革命实践本身,是培养和锻炼无产阶级最宏伟的学校。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这种循环往复中,理论才不再是僵死的教条,而成为活的灵魂,群众也才真正成为理论的主人。

  5.3 重塑健康、辩证的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关系

  最终,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的政治生态。在这个生态中,领袖的权威,来自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正确把握和对群众路线的忠实执行,而不是来自于任何形式的强制或神化。党的领导,体现在其理论的科学性和路线的正确性上。阶级的觉悟,体现在其对党的路线的理解、拥护和能动的执行上。群众的智慧,则通过民主集中制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汇入党的决策中。领袖、政党、阶级、群众,四者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有机整体。领袖是舵手,但全船的水手都必须懂得航海图。

  结论

 

  综上所述,无产阶级自身的理论成熟度,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在历史的天平上,一个仅仅拥有忠诚和勇气的无产阶级,其分量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加上“理论自觉”这一沉重的砝码,才能最终压倒旧世界。那种认为只要跟对领袖便可“一劳永逸”的思想,是一种天真的、危险的、对革命事业极不负责任的政治幼稚病。

  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其伟大使命并不仅仅是带领群众冲锋陷阵,更是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将科学的革命理论播撒到群众的心田,让整个阶级都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政治巨人。

  未来的胜利,不取决于某一个“救世主”的降临,而取决于亿万掌握了自身解放理论的、自觉自为的无产者的联合行动。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颠扑不破的真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