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烂了
这可能是近年来最精确的隐喻。《长安的荔枝》是个好剧。历史文学鬼才马伯庸从一句唐诗展开联想,用一枚取悦贵妃的荔枝诠释了盛世之下的特权和腐败——这一从古到今的社会题材。
故事的结尾,这些不惜代价跨越5000里飞驰到长安的荔枝,还是扛不住自然的规律——烂了。而这一部本该万人空巷的精彩作品,也在网站播完首轮之后惨遭烂尾——江苏卫视悄然撤档,在其他卫视的排映前景也十分渺茫。
该烂的烂了,不该烂的也烂了,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一名那尔那茜的主要演员,伤害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和感情。她通过量身定制的《封神2》火速蹿红,在各路神仙的陪衬下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今年一下子就有好几部重磅影视剧待播。在各种场合,她光芒万丈,把自己渲染为学霸、才女,给天下青年提供人生建议,给高考考生加油打气……作为无数年轻人的奋斗榜样,背后却是仙班相助的神秘力量。从自己吹牛不慎而引发质疑,渐渐被网友掀开诸多真相。经内蒙古有关方面调查,其在2008高考中涉嫌“报名材料造假”,并在委培毕业后违约。
这些看似曲折的求学之路,其实并非偶然,而是一步步的精心计算。她在教育高地北京念完中学,然后回到教育洼地内蒙古高考,用海淀名校的栽培实施降维打击,可惜也并没有考到二本线,但对于艺考是够了。至于她完全可以用社会考生身份报名,却非要伪造学籍,可能是为了打通下一步的定制通道——艺术类招生通常在提前批。终于,她跨越26年搭上了当初把她母亲送入演艺圈的同一班列车——通过内蒙定向委培项目录取到上海戏剧学院。
按照项目要求,该内蒙表演班学员均签署协议,毕业后回到自治区服务。上海戏剧学院也依约将毕业证学位证交给了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领导小组,而不是学生本人。但,这一制约在天选之女面前形同无物。不到一个月,那尔那茜就以留学深造为由直接从领导小组将两证原件领走——而按她自己接受采访时的表述是“就是想出国玩一下”……回国之后,她也没有回内蒙古履约,而是到上海戏剧学院当起了老师……她会给学弟学妹教些什么?如何复制她的成功捷径?她的整个环境资源和人生轨迹,都在北京、上海、国外,名义上的故乡内蒙,只是她从一个二本学渣曲线逆袭为演员明星的跳板而已。
按叼盘老师的话来说,这些操作并不需要很大的权力,只需借助中国的熟人社会和基层腐败,就能实现这些高考移民和委培钻空子等规避手段,从“一些边角”对高考的公正性进行侵蚀。然而,胡老师口中轻描淡写的“边边角角”,对很多平民子弟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机会。而所谓的“熟人社会和基层腐败”也是很多平头百姓难以触及的特权圈层。从胡老师的地位俯视,确实都是小人物,然而从基层百姓来看,那就是一整个天。不是有所谓的“县城婆罗门”说法吗,这区区的千把号人,掌控了一个县域全部的优质资源,他们内部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但是跟普通百姓无关。对于圈子之外的几十万平民子弟来说,只有“家贫走他乡”一条上升之路,而高考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翻身通道。
这不是小事。不要因为在老胡的圈子里屡见不鲜就觉得伪造学籍定制委培是小事。高考公正从来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大事,说它多大都不为过。网友常常会翻出古代科举舞弊被皇帝斩首的案例——这就是老百姓对这种腐败的痛恨程度。
而这些看上去没有多大的权力就能实现的操作,一旦被纵容,就意味着会迅速蔓延至社会每一个角落。每当一个权贵子弟通过关系弄到一个大学录取名额,就意味着挤掉了一个平民子弟千辛万苦才能考到的机会。每一个高考造假者都偷走了另一个人的人生,每一次舞弊都有受害人。在既往一些偶然被发现的高考冒名顶替案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受害人的仇恨。或许今天蒙古草原上就有一个起早贪黑劳作的牧民,曾经在18岁与艺术梦想擦肩而过,他以为是自己的天赋不行或者考分不够。他知不知道那年的最低分只有179,闭眼都选C都能稳超。
在当年,这些事就已经不是小事,已经成为全民关注、全国严查的大事。那尔那茜高考的前一年,内蒙古查处“高考移民”459人(中国青年报)——现在我看来,可能这个数字并不代表全部。而在那尔那茜通过伪造学籍顺利拿到委培录取资格的那年,自治区曾联合各盟市教育局、公安局、监察局,严厉查处“高考移民”——现在我们也晓得,其中还是有漏网之鱼(阳光高考网)。2008年,青海省文科前10名中,包括状元在内,竟有3名都是伪造学籍户籍的“高考移民”(西海都市报)……如此大量的“基层腐败”,对高考的公正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当年,这些新闻都是头条,还有不少人在汹涌的民意中被判刑坐牢,胡老师应该记得。
新鲜的荔枝从摘下到腐烂,只需要三天。而唐朝在到达极盛的那一刻,也是掉头走向衰败的转折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短短的一生,就见证了从开元盛世的辉煌到安史之乱的灾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所带来的塌方是如此之快。只要纵容了特权,在极短的时间内,钻空子的蛀虫就会遍布社会每一个“边边角角”,直接侵犯到每一个平民的切身利益,在每一个百姓的心中栽种下不满和恨意。在全盛的表象之下,整个社会的根基已经千疮百孔……这是多么可怕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