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权贵何以喜润美,毛主席早有定论!

火烧 2025-06-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35
文章分析权贵移民美国现象,引用毛主席著作揭示其本质,结合阶级分析、三个世界理论及香港战略,展现毛主席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

  “美国不好为何那么多人移民去?”

  毛主席在其著作和实践中,早已对所谓“权贵移民”现象的本质给出了深刻回答。这一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规律,其根源在于国际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钥匙。

  ①阶级分析的视角:帝国主义与买办阶级的天然勾结

  毛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这一论断揭示了历史上中国买办资产阶级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共生关系。那些“润”向美国的所谓“权贵”,本质上仍是旧中国买办阶级的当代延续——他们崇洋媚外,将个人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与帝国主义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抗战时期,毛主席就洞察到美国对华政策的本质:“抗战前期,美国人根本就是无视中国,更热衷于与日本做生意赚现钱。” 这种利益至上的逻辑至今未变。那些移民美国的“权贵”,不过是看中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中心提供的财富庇护所功能,这正是毛主席指出的“帝国主义压迫”在当代的表现形式。

  ②三个世界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自主道路

  毛主席1974年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将美国、苏联列为第一世界,日本、欧洲等为第二世界,而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一划分不是简单的国家分类,而是揭示了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那些“润”向美国的权贵,本质上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缺乏信心,试图依附于第一世界的剥削体系。

  毛主席对此早有预见:“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比较第三世界要富。” 物质条件的差距使得部分意志薄弱者产生崇洋心理。但毛主席的战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国不走依附道路,而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模式。那些移民者无法理解这种战略定力,正如他们无法理解为何毛主席时代中国能在封锁中实现“无内外债又无通货膨胀,国库里留下了5000亿斤粮”等等一系列美西方都无法理解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

  ③历史经验:香港问题的战略智慧

  毛主席对香港问题的处理尤为体现其战略远见。1949年解放军本可轻易收复香港,但毛泽东决定“暂时不动香港,维持现状”,因为“利用这两地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有利些”。这种务实态度与那些盲目追求“全盘西化”的移民者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这一事例也让那些污蔑毛主席搞闭关锁国的人一再被打脸。

  周恩来后来总结道:“香港留在英国人手上,我们反而主动……它是我们通往东南亚、亚非拉和西方世界的窗口。” 毛主席的智慧在于:不因一时意气牺牲长远利益,而是将矛盾转化为战略优势。那些“润”向美国者缺乏这种辩证思维,只看到眼前的物质差距,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精神立国:毛泽东思想的力量源泉

  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实现了工业化飞跃:“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6亿1700万吨”。这种成就是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取得的。那些移民者恰恰缺乏这种精神支柱,他们迷信“美国梦”,却不知“美国在整个二十世纪……被他打过、制裁过的国家,不计其数。这是美国二百年来在海外唯一没有打赢的战争”——那就是与毛主席领导的中国较量。

  毛主席指出:“我们反对一切外国干涉,不管这种干涉来自何方,采取什么形式。” 那些移民美国的“权贵”本质上是被西方价值观“干涉”了思想的群体。他们忘记了毛主席的警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而他们选择的恰恰是个人享乐主义的道路。

  公知们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带有误导性——他们将少数人的选择歪曲为对整体制度的否定。毛主席早已指出:“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 那些“润”向美国的所谓“权贵”,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逆流。真正代表中国未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传承者——他们理解“封锁中国几十年,中国不但没垮,反而成了核大国”的深刻道理,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独立自主篇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