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心声几个版本 铁窗下的醒悟~浪子心声(一)
铁窗下的醒悟~浪子心声(一)

51位曾经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现身说法序—菩提路远·速奔前程序(一)——给老师的一封信>序(二)>一位戒护人员推动佛法的心路历程>死刑犯的心声>亲恩难报>聆教 海涛法师开示>伟大的父亲>我的心平静了>嗔恨与宽恕>展望未来>找回自己>感恩>家门永远为我而开>诸行无常>给老哥的一封信>迎接光明的未来>铁窗下的忏悔>海涛法师的一席话>佛法打开我心中的死结>对父亲永无止尽的忏悔>荒漠中的甘泉——佛七法会>破窗效应>监狱内的佛堂>生命中的转捩点>一心皈依三宝>监狱是道场>杀蛇恶报>吸毒者的告白>爷爷,我错了>一位死刑犯的忏悔录>佛改变我的一生>请不要跟着我的错误脚步走>不归之路——吸毒>狱中学佛感言>毒品如何折磨我>忆父亲>往事不堪回首>一个一错再错者的感悟心语>法网>我坎坷的一生>误与悟>狱中省思>自白>铁窗下的醒悟>忏悔>佛陀的眼泪>死囚心声>麻油>鸡蛋>佛法显奇迹>法师的故事>爱心>法语如明灯.照亮忏悔心>亲情>如何帮助您的孩子向毒品说不>苦海舟航>附录一:媒体报导选录>附录二:媒体报导选>附录三:笑纳人生>序——菩提路远·速奔前程>在学人心中,始终有一个最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任何一个人,在他誓愿成为佛弟子的当下,他自然而然地就承担起将佛法承先启后,弘传于未来的使命——不管他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只要从他的身、口、意之中,能将佛陀所教示的真理:慈悲与智慧,空性与解脱,在这多苦的世间来演说奉行不渝,便无忝于他身为佛弟子的誓愿!因此出家为僧这十余年来,学人一直秉持着「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动机,把握住任何一个来到手边的机缘,把佛法推广出去,让已信佛者,更加坚定他们原有的信念,未信佛者,对佛法产生好乐欢喜之心,因而踏上前往菩提的大道!>正因为深深体会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的道理,亲恩难报趁着自己色身尚堪差遣使唤,世间众缘尚足以配合将个人的企划心愿推广弘扬之时,学人唯有时时勉励自己,不论处于任何身心内外的逆困阨之中,都要不忘初心,保持勇猛精进,无畏无惧地向前迈进!尤其学人多年来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把时间精神金钱心血花费于营建世间有形的道场寺宇,只要泯却‘我’与‘我所’的概念,在任何地方,说法的当下,即是道场,即是最庄严的寺宇。因此监所、学校、军队、医院、政府或民间社会团体,无一不是学人荷担如来家业,在菩提大道上实行自利利他的最好场所。其中尤以监狱看守所之中,娑婆世界中最典型的‘罪苦众生’,对佛法的需求最为殷切,对佛法的体会领受也是最为深刻,令人油然而生‘如来所以出现于世,正为此穷厄无护者耳’的感想。 >到监所弘法,学人有幸结识了许多秉持着相同理念,多年来一直在监所之内默默付出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法师与居士大德。其中屏东看守所已退休的林科员,更是监所之中佛法得以能如此推广,最重要的关键人物;若非他主动、积极,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地去请托奔走,不可能有今天各处监所之中处处有佛像,时时闻佛声的盛况出现,还有屏东一心念佛会会长杨梓茗老师和十多位发心菩萨更是长期至狱所举办佛七,方能有今日《铁窗下的醒悟》一书的出版。>《铁窗下的醒悟》自民国八十五年初版面世以来,在社会与监所界之中,获得广大的回响,截至目前已共印行流通将近十五万册。中华印经协会秉持印赠启发心灵、长养善根的书籍为宗旨,眼见自八十五年之后,监所之中佛法的弘传以屏东看守所为出发点,更扩展到南部地区多处监所,同学们的佳作善语源源而出,因此而有增加收录心得,重新排版,交由中华印经协会印行此书的倡议,学人身为协会的理事长自然是随喜赞叹,乐见其成。此次增加收录的文章,以高雄监狱同学所写为主。高雄监狱之中大多为刑责较重,刑期漫长的受刑人,心情尤为苦闷,对宗教的需求也更为渴盼。民国九十年吴贤藏典狱长自屏东监狱转任高雄监狱典狱长之后,即秉持其在屏监推动佛法着见成效的心得与信心,在高监独排众议,以其煦煦长者,温和宽厚的襟怀,尊重原有的各项教化,但是对于佛法课程的安排,佛七法会的举办,更是鼎力支持,交代所属全力配合,无怪乎大众一致尊他为现实人间的‘地藏王菩萨’!>今藉本书重新编排之便,略舒己忱,愿天下佛子,既已迈上菩提之路,皆能不畏菩提路远,速奔前程! 生命教育协会 理事长 中华印经协会 理事长 海涛民国九十一年十一月于弘法旅次>生命教育协会理事长 >中华印经协会理事长 海涛 >民国九十一年十一月于弘法旅次 >序(一)——给老师的一封信>林居士在他的工作岗位上,掌握机缘、推动学佛风气,他的发心,我早有所闻。去年底,他提到有受刑人的学佛心得想集结出版,吩咐我看看他们的文章,我想这是我熟悉的工作,便答应了下来。>邀请了几位担任教职又擅长写作的朋友一起来读这些文章,原本以为只是如寻常改稿,没想到细读之下,大家都正襟危坐地叹服起来——这些血泪交织的文字全都在述说由迷转悟的生命历程,真实、诚恳、撼人心弦。当下就有人说:‘这些文章如果给我的学生看,一定比我讲的话更有影响力。’在国中任教多年,特别关心躁动不安的孩子身心如何安顿,这些文章,必然有助他们重新看待自己。几个看稿的朋友,心情由是特别地庄严欢喜。>‘用他人的血泪蹒跚来惊醒孩子们可能的沉沦陷溺’感谢林居士促成出书的因缘,让教育界的伙伴多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教材。在孩子们将犯错而未犯错的关键时刻,有岐途徘徊的过来人为他们现身说法,必有助于他们对人生做出较正确的判断和抉择。陪血气方刚的青少年读这些故事,也许能帮他们想想自己的路子!>民国八十五年元月郭惠芯 谨识 >(本文作者曾任杂志编辑、教师) >序(二)>佛法自传入中国近二千年以来,历经祖师大德传承与发扬光大,已成为吾国历史文化重要资产之一,国人并将佛教部分内涵融入日常生活与思想之中。佛法之所以成为一派之学,影响国人如此之深远,实因它是一门追求人生圆满智慧之学。简而言之,它是一种生活教育,告诉芸芸众生如何面对过去、现在、未来,及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的一种修习心法。终其目的,在于令修习者得以了生脱死,登上彻底觉悟圆满智慧之彼岸。虽然如此,佛法对大多数人而言,仍然陌生,甚至遭到曲解与误解。近年来学佛风气渐兴,资讯流通快速广泛,佛法对一般人而言,已不再如此难求难闻。>台湾屏东看守所鉴于所内大多数同学平日鲜有机会接触佛法,遂礼请高僧来所弘法,为同学开启圆满人生的智慧,同学反应甚佳。其中尤以礼请上鉴下因法师所主持之‘佛七法会’最为殊胜,此由历次报名参加佛七而向隅者众,可见其一斑。有幸参与之同学莫不把握佛法难闻的机会,在法师引领下均能专心学佛、念佛,而所里亦经常洋溢在一片佛号声中,犹如极乐净土般的清凉、庄严。更有同学于闻得佛法后,自动修习早晚课诵,彻底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努力念佛修行,令人感佩不已。>所内长官鼓励同学记述其参加‘佛七法会’心得,发现同学虔诚用功,幡然悔悟者众,字字恳切,句句血泪,情辞并茂,饶富佛陀教化精神,除足以警惕世人,勿重蹈其辙外,同学学佛心路历程及感想,尤值得与吾人共勉之。遂有集书成册之议,吾人乐观其成。爰不揣所学,欣然为之序。>民国八十五年元月廖文忠 谨识 >(本文作者现任台湾屏东地方法院民事庭庭长) >一位戒护人员推动佛法的心路历程>释迦如来出现于世演说正法,济度群生,除了给予悲苦的人生作正确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透过佛法的教诲,净化了众生的心灵,使迷昧的心灵由损人损己之恶念转化为利人利己的善念,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自民国六十九年服务监所迄今,已届满二十年了。从事戒护工作虽然压力繁重;而面对收容人更须全力以赴,内心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坚守岗位。>七十九年偶然的机缘中认识佛法,从此即觉如苦海中已遇着明灯,再三研读佛书,内心每每有股清泉洗涤般轻快的悸动。是年旋即皈依于南投县莲因寺上下云法师座下。嗣后经佛学指导老师之推荐,不断的阅读佛书,其中尤以‘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安士全书’等三本书获益最丰,而奠定往后行善的根基和惜福的决心。从参与佛教典籍及录音带的赠送结缘中,仔细观察并体验到现今社会,需要佛法引导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监所里的收容人。对于这些骤然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自由的人来说,其情绪之焦躁不安可想而知,特别需要宗教的慰藉,以抚平心灵的空虚。佛教圆融的教义无疑地可以充分提供这方面的需求,甚且佛教慈悲喜舍的作为,更能净化人心,舒解烦躁压力,为此当即立下宏愿,愿将佛法甘露洒向监所收容人枯寂的心灵。>为了教化工作,所里设有庄严的佛堂。最初由所长黄永顺先生发起,同时洽请屏东佛教青年会捐助佛像、佛桌,本所佛教之推动由此展开。继任陈所长堂和先生亦非常重视教化工作,甫上任即把旧所原本只能容纳二十人的小佛堂,加以扩充至六十人的中型佛堂。在他的积极推动之下,陆续有屏东净宗学会等各团体莲友带动念佛,还有聘请海涛、上定、乙性、悟仁四位法师为本所荣誉教诲师,并为受刑人举行皈依仪式,让他们正式成为佛弟子一员,个个无不法喜充满,从此奠定了屏所佛教教化兴盛的基业。>八十二年底乔迁新所,半年内收容人即由每月平均羁押二百人(含女所、少所),迅速增至九百人。有感于佛教教化功能的殊胜,在各工场、舍房先后成立九个小型的图书室,流通各类佛经善书;可喜的是大部份的收容人均能用心阅读佛书,所内生活作息之气氛为之大幅改善,处处弥漫着学佛风气,念佛声常可听闻。在继任蔡所长清泉先生的指示下,请有绘画专长的同学们,以壁画的方式在所内四周围墙,撷取佛教经典及其故事人物,彩绘得栩栩动人,文图并茂,常赢得社会各界人士之赞美。>在此亦感谢蔡所长对佛法的热诚及支持,应同学们热烈要求,准予每年分春夏秋冬各季分别举办佛七法会,每次报名人数迭有增加,座无虚席。法会期间,彰化员林莲社住持上鉴下因法师不辞劳苦,于百忙中拨冗主持法会,并此致谢。法师引用精辟的佛法谆谆善诱,使收容人能聆听到佛法的要义,而在逐渐平和的心境中忏悔过去的罪业;在失去自由的环境中,寻回失落的赤子之心。屏东林边乡妙林寺住持上悟下仁法师,不但说法流畅,更常慷慨布施佛经嘉惠收容人,此外法相庄严的缅甸玉佛像、佛堂的音响亦由法师提供,实在感激他的喜舍捐助。特别是上海下涛法师及屏东一心念佛会会长杨梓茗老师带领十多位发心菩萨长期至狱所举办佛七,衷心感恩。>给予收容人温馨的感受,是所内同仁共同秉持的理念。在戒护课赖课长及全体管教人员的大力支持指导下,看到同学们学佛之后,纷纷为过去所犯的错误流下忏悔之泪,同仁们深获感动,更常互勉办好佛法教化,期使收容人于改过自新后,重返社会造福人群。>从本书中,看到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写出的忏悔心声,的确值得其他同学作为借镜。同学们发自至诚的悔悟,彰显了佛陀的教化,像甘露般滋润收容人。出版此书的初衷是希望佛教的智慧光明,能照亮我们晦暗的心灵;亦期盼监所内的同学们能深入体验佛法,进而福慧双修,法喜充满。>诸法缘生缘灭,尔后将持续不断地在所内推动佛法教化工作。在整理出版此书的过程中,末学身为三宝弟子一直秉持报答佛恩之心而为之。但因才疏学浅,实乃野人献曝,为期能更臻完善之地步,敬请各界贤达不吝赐教。又本书系收集同学之佳作,在选录上恐有取舍不当或遗珠之憾,敬请见谅;若有功德,悉皆回向法界诸有情。南无阿弥陀佛。>民国九十年四月望西序于台湾屏东看守所戒护课室。 >死刑犯的心声>高雄监狱 十一工·陈同学 >每每聆听佛七法会授课的法师及老师的开示后,内心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往昔的人生经历,进而对修行与人生有更深一层的体认和看法。好比昨日,当上定法师开示生、老、病、死的死亡课题时,之前曾被判死刑的我,不禁联想到在看守所重刑犯舍房那段日子。>收容重刑犯的舍房里,全皆是被判死刑和无期徒刑的被告,彼此之间共通的特点是,都上过新闻媒体的头条,可是尽管平时大家相处攀谈,但螭很难揣测彼此所犯之罪,等到知晓某桩骇人听闻的罪案是谁所犯时,往往会感到出乎意料,甚至大呼不可思议,当然,包括我在内。>记得曾有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同学,每次抽烟总是深吸一口,然后停止呼吸数秒,企图将烟全部停留在肺部,劝他不要如此抽烟,很伤身体,他却回说,宁愿得肺癌病死,也不愿被枪决横死。另有一位被判死刑的同学,得知上诉驳回,死刑确定之后,却开始茹素戒烟,问他在有限可数的日子,为何还要茹素戒烟?他平静地说,医院已同意接受他全身器官捐赠,所以他才茹素戒烟,想保有清净的身体留待捐赠他人。>而今,这两位同学皆已枪决伏法,前者,带着万般的不愿和满腔的愤恨;后者,坦然面对,用慈悲忏悔之心,遗爱人间。他们面对生命终结的心态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仅令我难以忘怀,更对第二位同学的作为,存有一份难以言喻的感动。或许是因为发生在自己身边,而且又曾与两个已经消逝的生命相识,所以感受特别深刻。>当时,后者的例子让随时可能被判死刑攫取生命的我立下誓愿,倘最终仍被判死刑,我亦愿捐出全身器官偿赎罪业;而上定法师的开示更让我体认到,死,是每个人皆无法避免的结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生必经的旅程。面临死亡时,慈悲可让心情平静、祥和、坦然,甚至藉由佛菩萨的接引助力而往生极乐国度;怨恨却带来愤懑、怨恨和仇恨,甚而因此堕入地狱恶道,该如何选择,答案很清楚。>上述前者的殷鉴,对一心向佛学佛的我而言,可说是最佳的防毒软体,后者更令我下定决心,当勤精进,向佛修行,绝不要到最后时刻才做选择。或许,这也可以做为大家的借镜。>亲恩难报>高雄监狱 七工·杨同学 >这是一份不像心得报告的报告。因为自从星期六打电话回家,听见家父的哽咽声后,整个心就很乱。这已是第三次听到家父的哽咽声。>长这么大,从未见过家父掉过一滴眼泪。是否因为他现在年老又中风,连说话也很困难。以至于内心的坚强堡垒粉碎了。我是独子,下有一个妹妹。家父老来得子,努力辛苦一辈子,晚年应该是含饴弄孙的时候了。但这个儿子很不乖,管严一点,就离家出走。而且还当了流氓,竟然还混得小有名气,真是把他气翻了。>记得家父曾很生气的对我说:‘他宁愿没有儿子,也不要一个流氓当儿子。’但每当我入狱,家父还是一次不缺的来看我。尤其当初在屏所刚解禁时,每天远从林园乡骑摩托车到屏所看我,而且一个星期会客五次。直到我很生气的对家父说:‘您每天这样骑车来,我很担心,你知不知道呀!’然后再很温和的对家父说:‘孩儿每次从工厂走来会客室,总是东张西望看看天空上是否有黑云,是否会下雨,您有没有安全的回到家……’经过沟通后,改成一个星期来看我一次。再次的沟通,改成一个月来看一次。家父原本不答应,但不忍儿子替他担心,最后还是答应了。家父很守信,不因移送来高监服刑而有增减,同样是一个月接见一次。不幸二月十日,他脑中风了,今年一月底的会面,成为最后一次的会面。因此再也没办法来见他最心爱的孩子了。还好我每个月都能打电话回家,跟他报平安。这得要感谢吴典狱长的恩德,施行电话接见的德政。对别人来说我不知道,但这个德政对我来说,人情卡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