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华夏一词的由来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火烧 2022-08-31 21:27:00 1059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摘要]華夏、中國、中華,如今指的是大陸全境,這三個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華夏、中國、中華,這三個名稱是有來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摘要]華夏、中國、中華,如今指的是大陸全境,這三個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中华华夏一词的由来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華夏 中國 中華」名稱的由來

華夏、中國、中華,這三個名稱是有來頭的,也是歷史沉淀形成的。

我們的大歷史,自夏代才清晰一些,在夏之前,因無史載,基本上是縹縹緲緲的傳說和臆想。夏代先人的生活方式開始定居下來,以農耕和城居為主。當時的社會生活就是兩件大事,農業生產和築城而居。農耕,水是重要的,因而夏代重視水利,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布至今。

築城而居始自夏代,開啟了古代城邦的雛形。史載有「鯀作城郭」「禹都陽城」。陽城不是地名,指在山南或水北築城。城中之地稱為「國」,住在城中的人即為「中國人」或「中國民」,簡稱「國人」。《說文》是這樣存義的:「夏,中國之人也。」這時期的「中國」意為「國中」,用以區別遊牧民族。

西周分封建國,最多時分封了八百多個諸侯小國家,這些小國總稱為「諸夏」。「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左傳》)。周王東遷洛邑(洛陽)後,王室的權威下挫,諸侯國之間頻繁兼並,列強國家出現,個別諸侯國做大做強,支流漫過主流。這一時期的「夏」限指中原地區,「居楚則楚,居越則越,居夏則夏」(《荀子》),此時,「華」字開始用於文字表述中,「推衍出一個‘華’字來,按華字古音敷,夏字古音虎,其音相近,增用一個字有加重語氣的作用。二字可單用,亦可以合用,夏和華二字互舉為文,與裔和夷二字互舉為文相同」(王樹民)。《左傳》裡的記載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今而始大,比於諸華」,「諸華必叛」,「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華夏兩字並稱,在春秋時期就有了,但使用之初,是指中原一帶,可能有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地方。

春秋之前,涵蓋我們國家地理全範圍的詞並不固定,史載有「禹甸」「禹跡」「禹域」「天下」「四海」「九州」「九有」「九域」「九隅」等,這些詞都有些含糊,不夠明確具體。

以「中國」為大陸的通稱,自漢代開始,「中於天地者為中國」(揚雄),「中國」一詞的內涵也有分別,統一時期指全國疆域,分裂時期指中原地區。「中華」一詞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被使用,「中華」一詞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東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東太陽門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華東門也。第三星曰次將,其北,東太陰門也。第四星曰上將,所謂四輔也。」(《天文經星·中宮》)以人世間的宮城比擬天宮的構造,東西兩面各有三個門,中間之門以「中華」命名,在「中國」與「華夏」兩詞中各取一字,兩側以太陽門、太陰門命名。後世的皇帝也有借「奉天意」之名以「中華門」命名宮名的。

華夏、中國、中華,如今指的是大陸全境,這三個詞,不僅是地理層面的,更深一層的價值在文化沉積方面。

本文來源:騰訊網-文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