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98年长江会发生全流域大洪水
1998年我国一些地方遭受到严重洪水灾害。洪水量极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非常严重。截至1998年8月22日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0.212亿公顷,成灾面积0.13亿公顷,受灾人口2.28亿,死亡3004人(其中长江流域1320人),倒塌房屋497万间,各地估报直接经济损失2300亿元。特别是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造成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雨量过大。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3次持续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7月份长江中下游主要水文站的洪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
造成这次洪水灾害的间接原因是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造成负面的生态效应等。
1.生态破坏严重。据1957年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3.94万平方千米,猛增了一倍。长江上游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更是这条大江的众水之源。然而多年来,四川森林采伐与更新的比例为11:1,四川省在元朝时森林覆盖率还高达50%以上,至解放初尚有20%,但到80年代初只有12%。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洪枯比加大,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还造成河道和湖泊的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萎缩,并在中下游造成更多的“悬河”、“悬湖”,还使水库淤积。如今全国大中小8.6万余座水库,已丧失有效库容40%,从而形成了我国江河的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恶果。
2.盲目围湖造田。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星罗棋布。这些大小湖泊沿江排列,成为长江的主要蓄调区。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通江湖泊遭盲目围垦,丧失面积达1200万公顷左右。仅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便因不合理的围垦开发而减少了576亿立方米的容积。而在50年代还拥有1066个湖泊的江汉湖群,到90年代初竟锐减至182个。1954~1997年鄱阳湖面积由5160平方千米缩小到3859平方千米。其中1310平方千米的湖泊被围垦掉,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降低20%。湖泊容积缩小,导致在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抬高,汛期洪水水位一般高于境内地面10米左右,以致险象环生,防不胜防。
3.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造成负面的生态效应。一些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有可能加剧水灾的危害。众多梯级水电站和小水库,使江河湖泊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改变,可能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游积加重、河床与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环等结果。此外,湿地破坏、农村池塘萎缩、人水争地等对长江洪灾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通过这次大水灾的教训,国务院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灾后重建32字方针。实际上就是要开展长江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洪水 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