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一元代数方程都有求解公式吗

火烧 2015-08-18 06:00:51 1049
像2x–6=02x–6=0,x^2–3x+2=0x^2–3x+2=0,x^3–5x–12=0x^3–5x–12=0,\cdots\cdots这样的方程都称为一元代数方程。根据最高项的次数,它们又分别称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三次方程,等等。对一元

2x–6=0x^2–3x+2=0x^3–5x–12=0\cdots这样的方程都称为一元代数方程。根据最高项的次数,它们又分别称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三次方程,等等。对一元一次方程来说,解法极其简单。而一元二次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许多古代文明也都在探索中得到了正确的结果。事实上,对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我们有求解公式:x=\frac{-b±\sqrt{b^2-4ac}}{2a}。公式中,通过方程的系数加减乘除与根式运算表示出了方程的解,因此由这样的公式给出的解称为方程的根式解。

塔尔塔利亚

欧洲数学家在12世纪时掌握了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之后,他们开始探讨一元三次方程的根式解问题。几个世纪过去了,许多人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1494年,有数学家甚至做出悲观的预言:求解三次方程,犹如化圆为方问题一样,是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就在公元1500年前后,意大利数学家费罗初获成功,他得到x^3+mx=n这样一类缺项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但他没有发表自己的成果,直到临终前,才将自己的解法传给学生菲奥尔等人。不久,另一位意大利数学家塔尔塔利亚声称获得了三次方程求解的方法。1535年,一次公开较量在菲奥尔与塔尔塔利亚之间展开。两人相约在米兰进行公开比赛,双方各出30个三次方程的问题,约定谁解出的题目多谁就获胜。最初,塔尔塔利亚只掌握了x^3+mx^2=n这类没有一次项的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他经过多日的苦思冥想,在比赛前夕终于找到了多种类型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比赛的结果是,塔尔塔利亚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卡尔达诺

竞赛后不久,另一位数学家卡尔达诺(又译“卡丹”)听说了这件事。此后,他多次向塔尔塔利亚求教三次方程的解法,最终在立下永不泄密的誓言后,塔尔塔利亚向卡尔达诺公开了自己的秘密。此后,卡尔达诺经过钻研,终于对各种类型的三次方程都得到了解法及证明。1545年,卡尔达诺出版了他最重要的数学著作《大术》,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同时此书中还包括了他的学生费拉里的一项重要发现:一元四次方程的一般解法。卡尔达诺的失信激怒了塔尔塔利亚,一场争吵无可避免地发生了。1548年8月10日在米兰举行的公开辩论使这场冲突达到白热化。在这次与费拉里的公开然而并不公正的竞赛中,塔尔塔利亚失败了。直到现在,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仍被称为卡尔达诺公式。

然而,数学是永不止步的。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新问题的诞生。在《大术》之后,人们马上投入到下一场角逐中,即如何找到五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没有人怀疑,只要有足够的天才,一元五次方程应该也是可以解决的。但一个世纪过去了,又一个世纪过去了,没有人取得成功。

1823年底,真正的突破出现了。年仅21岁的挪威数学家阿贝尔证明了一般的一元五次代数方程没有根式解。这正是之前两个多世纪里人们对这个“圣杯”的寻求无功而返的原因。阿贝尔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复制了几份。为了节省印刷费用,他把自己思想的核心浓缩出来,只有6页纸。过于简化的证明让他的论文变得晦涩难懂,因而当时未能给数学界留下印象。一生被贫困与疾病折磨的阿贝尔于1829年4月6日因病离开了人世,还不满27岁。

阿贝尔死后不久,他的证明开始被人接受,但还有新的难题有待解决。哪些方程可以用根式求解,哪些不能,有没有一个适当的判别方法,过早去世使阿贝尔没有来得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它被留给了伽罗瓦,一位在整个数学史上最具传奇和悲剧色彩的数学家。

17岁时,伽罗瓦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之后他在几年的时间里陆续提交了多篇研究论文。然而,他的论文或被退回或被遗失或不被理解,一直未被数学界认可的伽罗瓦感到越来越沮丧。随后,一连串不幸的个人遭遇也随之而来。在沉重的打击下,他的热情转向了政治,为此两次入狱。1832年,他介入了一场无谓的决斗。决斗前的晚上,他彻夜工作,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叙述。1832年5月30日,在决斗中伽罗瓦不幸倒下,并于第二天去世,年仅21岁。10多年后,他的论文重新被编辑发表,人们承认了他的天才思想。

伽罗瓦手稿

伽罗瓦思想之美,在于他不但证明了一般的一元五次(及五次以上)代数方程无法用根式求解,还解释了为什么一般的一元二次、三次和四次方程可以求解。他的研究同时给出了代数方程有无根式解的一个明确的判据,从而为代数方程根式可解性这一经历了300年的难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伽罗瓦工作的划时代意义更体现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引入了群论的思想,开启了数学研究的全新局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