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七年级上册华师版历史提纲
七年级上册华师版历史提纲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一)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填表
远古居民 生活年代 主要的
体质特征 生活方式 主要生产工具或技能 对火的利用
元谋人 ----------- ---------- ---------- --------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备注 1、 你能从上表中对比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吗?
2、 此时的原始人类都居住在山洞里。
3、“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说明那时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最需要 。
山顶洞人的生活集体叫 ,是依靠 关系组成的。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 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二者生活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他们的住房式样和种植的物种)
名 称 生活时间 所处的大河流域 种植的主要作物 居住的房屋式样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2、 原始居民的陶器上的一些刻画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3、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上的这段话反映了什么样的原始生活?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我国古代人类有哪些代表?
4、了解本课出现的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
5、 8页地图。
找出远古人类的居住地,分别指出处于哪条河流的流域。
6、导致人类由流动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关键因素是:原始农业的出现
第三课 华夏之祖
1、 区别出传说与历史:
(1)黄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2)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3)黄帝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4)神农教民农作。
(5)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6)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是 族的前身。
2、 的建立,标志着 社会的结束, 社会开始。
3、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
形成这种“天下为公”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6、 按时间先后正确排列下列历史人物。
尧、黄帝、禹、舜、启 。
6、“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轩辕指的是 。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它的建立者是 ,建立时间是 。
它的建立标志我国 结束, 开始。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灭亡
朝代名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暴君 灭亡时间 功臣或贤臣
夏 ————
商
周
1、 继承父亲禹的位置,标志 制代替了 制 , 变成了 。
由于 商朝都城屡次搬迁,直到 把都城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2、在 大战中,商军阵前倒戈,周 王灭掉了商朝,建立西周。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的战争,西周通过 制产生了众多的诸侯。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运》。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什么时候、什么人开始的?
(2)禅让制破坏后,被什么制度代替?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4、(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巨桥之粟”材料和哪个朝代有关?你对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人物有什么印象?
5、从夏、商的灭亡中,我们得出的历史经验是: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实行仁政。
(夏桀和商纣的残暴是夏朝和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要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
6、本课中的成语:阵前倒戈(牧野之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
五 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1、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
西南地区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即 。
那里出土的
、 、 引起中外瞩目。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商朝时已经有了原始的 。
已经有了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在 就已经有了。
3、 、 、 、 共同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4、 西周青铜器上记载,一匹马加一束丝就等于五个奴隶的身价。
这说明奴隶可以被随意的买卖,而且价格很低,反映了奴隶悲惨的命运。
5、 P28页图出土的“商朝戴枷俑”说明奴隶么有人身自由,命运很悲惨。
6、 奴隶社会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方式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 六 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从 开始,到 年结束。
战国时期是从 开始,到 年结束。
2、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 在 的辅佐下,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在 之战后成为中原的霸主;后来, 打败晋军,成为霸主。
3、春秋争霸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但在争霸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战国七雄-----名称、地理位置、马陵之战、桂凌之战、长平之战地理位置,熟悉P31页地图。
5、 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6、了解成语:千金一笑(周幽王)、退避三舍(城濮之战)、问鼎中原(楚庄王)、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围魏救赵(孙膑)、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7、思考:(1)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2)春秋战国战争的区别: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大国争霸,因此,春秋战争是争霸战争。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战争。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1、铁农具出现在 时期, 时期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出现在 末年,
时期进一步推广。
是农业发展历史上一次革命——因为:牛耕节约了人力。
2、都江堰是 时期秦国 郡太守 主持在 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使 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也是一项重要标志。
4、商鞅变法:
(1) 背景:春秋以来,随生产发展,部分土地变为私产,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掀起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最有名。
(2) 内容: 。
作用:
。
(3) 讨论问题:
A、商鞅变法为什么会遭到反对?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就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奖励耕战,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B、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答作用。
失败了——讲自己的理由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谁说的?意思是?他主要的历史事迹是是什么?
。
D、国君为什么要支持变法?——发展生产,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
E、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变法代表了作为当时社会进步力量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变法的内容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商鞅本人的才能和品德,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和人民的支持。
(4)思考: A、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B、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发展经济,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C、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D、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措施是 建立县制
E、商鞅变法中对奴隶主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 奖励军功
F、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形成的方式是变法运动。
第八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朝开始的。
原始居民陶器上的符号被认为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
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一种样式叫 ; 时期,人们开始用毛笔在竹简或丝帛上写字。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
的历法有了闰月和大小月。
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3、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诗人 ,他生活在 时期的楚国,他的代表作《 》被翻译成为多种文字 , 把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5、相传黄帝的属下 编写了乐谱,春秋战国盛行 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在湖北随州出土的乐器中,以 最为珍贵。
第九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二)
1、填 表
姓 名 创立的学派 著 作 主 要 思 想
孔 子
老 子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著 作 主 要 思 想
墨家 ----------
儒家 ----------
道家 ----------
法家 ----------
兵家
3、战国思想家中,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 ; 的学说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谁的名言?他有什么主要的思想观点?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二)
10课 秦王扫六合
1、 变法使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
公元前 年 之战的胜利,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 年,秦王 消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都城在 。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第一、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是:
(1)规定 。
(2)在中央 。
(3)在地方 。
第二、在经济上: 统一 和 ,在全国统一使用 钱
第三、在文化上: 统一 ,把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简单的 。
(秦朝的官方文书的字体是 )
第四、在思想上,为 , 。
(注意哪些属于秦朝的禁书:
、 、 以外的书)。
第五、在 军事上,派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联系秦汉时期出击匈奴的名将)
3、秦长城西起 东到 。
秦始皇还派人兴修 ,沟通 和 两大水系。
4、秦的疆域:东到 ,西到 ,北到 一带,南到 。
5、读60页地图,填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秦朝都城。
6、对“焚书坑儒”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另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注意教材58页郭沫若的评价)
7、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秦始皇。
(正—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反—秦始皇“焚书坑儒”、秦的暴政)
11课 伐无道 诛暴秦
1、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具体表现为:(1)、 (2)、 (3)
。
直接原因:陈胜吴广,到渔阳戍边,误期当斩
2、公元前 年, 、 领导农民在 发动起义。
并在 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 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 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3、公元 年, 在 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
公元 年, 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4、楚汉之争——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 性质: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 结果:刘邦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史称西汉,都长安
5、 关于成语“约法三章”。
和谁有关? 。
主要内容:
(1)、杀人者死。
(2)伤人和盗窃的抵罪(3)废除秦的法律。
为什么要这样做? 收买人心
4、其他成语或典故,请在括号内填出与成语相关的人物:斩木为兵( )、指鹿为马( )
破釜沉舟( )鸿门宴( 、 )约法三章( )、四面楚歌(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楚河汉界( )
5、思考:(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的暴政失去了民心,激起人民反抗推翻了秦朝;刘邦约法三章,收买人心,最终得到了天下。
(2)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以秦朝灭亡为分界线,秦灭亡前是农民战争,秦灭亡前后的楚汉之争属于争夺帝位的战争。
(3)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时,他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请问,真的是“天之亡我”吗?思考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
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吸取秦亡的教训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重视“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 ”,这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的功绩)
(1)政治上:接受 的建议,削弱 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 建议,“ 、 ”,以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
(3) 文化:推行 教育,在长安兴办 ,以 为主要教材 ;4)军事上:派将军 和 取得反击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5)民族关系上:两次派 出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6)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造钱币。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一统。
3、汉武帝时西汉能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1)“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
4、比较汉文帝和秦始皇的作为: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农民负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秦始皇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始皇实行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汉文帝实行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5、思考:(1)认识到秦朝采纳“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纳“道家”思想,汉武帝时采纳“儒家”思想,这和当时的发展形势有关。
(2)典型练习,通过练习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材料二:汉代讲学图
问题:A: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
B: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C:结合材料二说说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证这个政策的实施?
13课 两汉的经济
1、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 负责治理黄河。
2、东汉南阳太守 发明的水力鼓风工具 比西方早一千年。
耧车是一种 工具。
14课 汉与匈奴的和战
1、秦汉之际 单于第一次统一 ,进入极盛时期。
(注意: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和人物)。
时,匈奴的 业发展起来,部分匈奴人学会了 。
2、公元 年, 帝派 、 出击匈奴, 战役后,匈奴从此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3、 公元 中期,匈奴首领 单于向汉称臣。
西汉时, 帝把宫女 嫁给
单于。
他们为汉匈奴的友好相处做出了贡献。
4、西汉初年为什么不能反击匈奴?
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反击匈奴?
结合教材80页的材料,思考对王昭君应该怎样评价?

5、比较西汉初年的和亲和王昭君时期的和亲有何区别:
(1)背景不同。
汉初和亲是在汉败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2)结果不同。
汉初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后带来的是友好的交流融合与长久的和平。
相同的是:都是为了边境和平,为了双方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