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药、打针能治病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有时要染上疾病。只要看病就医,吃药打针,不久疾病便可痊愈。即使患恶性肿瘤的病人,出现剧痛,时在今日,只要打了止痛针,用了药,也能减轻疼痛。为什么吃药、打针能治疾病?
原来不论是口服的药物,还是打针的药水,它们实际上都是一种“化学武器”——化学物质。当它们殊途同归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顷刻各得其处,并与身体的不同部位接触,发挥各自的一技之长,从而起到治病作用。
![]() |
人的疾病形形色色,像感冒、肺炎,症状也五花八门,如头痛、发热、咳嗽。因此各类治病“武器”也应运而生,譬如有杀灭细菌的杀菌武器——抗生素;有打击肿瘤细胞的抗癌武器——抗癌剂等。并且每一类又有许多不同品种的药,好比枪就有机关枪、冲锋枪、步枪一样。
无论人们生什么病,不管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总是万变不离其宗——采取对因治疗或对症治疗。对因治疗是为了清除引起发病的原因的。而对症治疗则在于消除疾病的症状。例如一个小孩患细菌性肺炎,出现寒战、高热、咳嗽、胸痛等症状,医生就给病孩吃药打针。注射的抗生素一旦进入血液循环就同体内的细菌决一雌雄,最终将引起肺炎的细菌一网打尽;给病孩吃的解热镇痛药则一面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下令执行退热程序——皮肤血管扩张和发汗,一面到达受损伤的部位,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减轻疼痛。而镇咳化痰药抑制咳嗽反射、稀释粘稠的痰液,减少晐嗽,使痰液易于咳出。随着细菌的消灭、症状的去除,肺炎治愈,身体也就能够恢复健康了。
病人吃了药或者打了针,药物是通过直接的和间接的作用起到治病的目的,像心脏病严重时产生的心力衰竭,病人因缺氧而气急、口唇发紫,还可出现水肿等症状。当口服或注射了强心药物后,药物直接接触心脏,加强心脏肌肉的收缩力,提高心脏的功能,这就是强心药的直接作用,通过强心作用可使心力衰竭病人的小便量增多,水肿消失,那便是强心药的间接作用。
大多数的“化学武器”在适当的剂量时,能像“导弹”一样识别“打击”目标,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起作用,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则作用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医学上叫做选择作用。强心药对心脏,就表现高度的选择作用。
尽管“化学武器”在体内各行其道,可是总的说来,最基本的作用无非是增强或者减弱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如果用了药物后,使原有生理功能增强的,医学上称为兴奋作用,反之用了使功能减弱的则称为抑制作用,如一个人得了失眠症,晚上睡不好觉,烦躁不安。吃了镇静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受到镇静作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呈现抑制状态而达到睡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