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和文治武功 王陽明頭上的“三頂光環”,文治武功,舍他其誰?
王陽明頭上的“三頂光環”,文治武功,舍他其誰?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出自《三國演義》。這句話本來是評價薑維的。薑維文武雙全,足智多謀,既有治國理政之才,又有領兵打仗之能。諸葛亮之後,蜀國最為倚重的就是薑維,難怪羅貫中對他不吝讚譽之詞。
我國歷史漫長悠遠,能人輩出,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也是大有人在。辛棄疾、嶽飛、王陽明、曾國藩等,大家伸指盤點,不在少數。今天,我們重點說說明朝的王陽明。
從一介書生到一代大儒

王陽明又稱王守仁。觀其名就可窺見文的一面。在王陽明身上有幾條時間線引人注意。12歲,讀師塾;28歲,科考中二甲進士,從此步入仕途;52歲,在稷山講學,並創立了陽明書院,傳播“王學”,門下弟子眾多。從年齡看,王陽明有大器晚成之嫌,但他取得的成就一點都不簡單。
王陽明是儒家學者,他繼承了儒家學說,又受道家的影響,參透世事人心,進而形成了自己的學說。時人稱之為陽明心學。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主張“致良知”和“心即理”治世取徑,影響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看法,成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對此,黃宗羲評價他“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由文及武,終成“大明軍神”
除了創立學說之外,王陽明在武力軍事方面也鮮有人及,很多人將其推崇為“大明軍神”。
王陽明從小就喜歡軍事,很早就學會了騎馬射箭。步入仕途後,王陽明因得罪太監劉瑾遭到報復,他躲過了層層追殺,到達南京會父親會面。可見,王陽明具有很強的求生能力和一定的武力。
王陽明是個將帥之才,這在很多戰鬥中都有表現。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陽明巡撫江西,獨斷用兵,巧用計策,不到一年時間便剿滅眾盜賊。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時,朝中驚慌,正在奉命到福建的王陽明立刻調轉馬頭,募兵“勤王”。期間,王陽明故意拖延時間,秘密調集兵力,並誘導朱宸濠出兵安慶。朱宸濠用兵在前,王陽明集中兵力,一舉端掉了朱宸濠“老巢”南昌。朱宸濠首位不得顧,最終落敗。
王陽明的軍事實踐源於他的兵學思想。王陽明兵學著主要集中在《兵志》《陽明兵筴》《武經七書評》《歷朝武機捷錄》四本書中。這些書蘊含著兵儒融合、“以儒統兵”的思想。王陽明之後,胡宗憲、戚繼光、曾國藩等將領都有研習和傳承。
王陽明頭上的“三頂光環”
王陽明傳遞給世人的形象就是文武兼備、足智多謀,這有別於我們對傳統儒者的一貫認知。關於這一點,康有為曾說:“言心學者必能任事,陽明輩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陽明一人而已。”王陽明主張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而且全力實踐,堪稱高人大家。歷史人物有才常見,稱家者比較稀少,跨界稱家者更是少之又少。王陽明頭上有“三頂光環”,分別是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這是後人對他一生成就的至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