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塞下曲高适翻译 高适《登百丈峰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火烧 2021-05-04 06:06:46 1116
高适《登百丈峰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百丈峰二首原文: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豺

高适《登百丈峰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百丈峰二首原文: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登百丈峰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现在白庭地区还冲著青阳门的方向。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1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2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唐李白《王昭君》诗之一:「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王琦注引《元和郡县志》:「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3汉垒:汉军营垒。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4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5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6此:一作「北」。7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8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9唯见:一作「唯有」。十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晋书》卷三《世祖武帝纪》制曰: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以治易乱。绝缣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况以新集易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⑾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晋书》卷四《孝惠帝纪》:帝又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⑿瀍(chan)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⒀胡羯(jie):指北方少数民族。⒁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⒂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⒃青阳门:晋宫门名。⒄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登百丈峰二首创作背景

  《登百丈峰二首》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十二载(753年)间。百丈峰位于甘肃武威,武威当时是河西节度使治所。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高适先到了武威,再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

登百丈峰二首鉴赏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塞下曲高适翻译 高适《登百丈峰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诗词作品:登百丈峰二首诗词作者:【唐代高适诗词归类:【登高】、【边疆】、【咏史怀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