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吉卜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成果简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成果简介
外语学院陈兵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项目批准号为: 05CWW006),最终成果为专著《孤独的“帝国号手”:鲁德亚德·吉卜林研究》。课题组成员有:戚涛、许庆红、胡健、戴琳。项目结项时间:2012年11月,结项等级:良好。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对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近五十年创作生涯中的主要小说和诗歌作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包括其作品的多方面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加深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对吉卜林及其所处时代的英国文学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学术界对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如种族、身份、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关系等的研究。
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的重要作家和诗人,吉卜林是无法忽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忽略了他,就无法完整地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英帝国最为强盛而后又渐现危机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坛状况。确实,吉卜林的创作生涯近半个世纪,其小说和诗歌作品在当时的殖民文学、儿童文学、成长小说等诸多领域都属上乘作品,几乎可以提供一幅维多利亚晚期到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学文化的全景图。英国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布拉德布里在其著作《现代英国小说》中就指出“吉卜林被许多人认为是当时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英国作家”。而在当今风行全球的后殖民文化研究大潮中吉卜林更是焦点人物,因为从其作品中我们能很好地理解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但多年来,由于吉卜林所背负的“帝国主义作家”的恶名及其作品里时常出现的殖民主义态度,我国外国文学界对他一直研究甚少。这种状况不仅与吉卜林这个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学地位不相称,也不符合当今世界新霸权主义肆虐下文学文化研究的需要。此外,目前我国外国文学界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尤其对维多利亚晚期的文学文化及其与社会间的关系关注不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吉卜林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维多利亚晚期到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学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十九世纪英国文学断代史的研究,同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保持等重要问题都有较大的启发作用。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创作时间近五十年,小说和诗歌作品数量众多,而且各个时期的作品在关注的问题以及创作风格和主题上都有所差别,相当复杂而难以把握。本项目在国内外现有的吉卜林研究基础上,以吉卜林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为主线,对其各个时期的作品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包括其创作的全部长篇小说(四部)、绝大多数短篇小说集和其主要的诗歌等。这其中不仅有其名闻遐迩的《基姆》、《丛林之书》等小说(集)和《退场赞美诗》、《东西方的歌谣》、《白人的负担》等诗歌,也有其不太受人关注的作品如其前期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瑙拉卡》以及其后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诗歌等。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将吉卜林与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进行了一些横向的比较,品评其优劣,希望以此来向读者呈现一幅完整清晰的吉卜林创作的整体面貌图景。在研究方法上,本项目则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而采用了综合的研究方法。譬如,社会历史方法、传记批评、精神分析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等等,都在本项目研究中得到运用,因为它们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帮助我们解读吉卜林的作品。我们认为,吉卜林作品的丰富和复杂正需要综合的方法才能揭示其奥秘。
美国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等人曾经提出,吉卜林不愉快的少时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个观点曾经在批评界引起争议。但本项目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思路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探讨吉卜林及其作品仍然有启发作用。吉卜林的特殊生活经历使得他一生都存在着认同危机,同时有着强烈的归属欲望,表现在他对家庭的温情有着强烈的渴望。经过对吉卜林作品的全面研究,我们发现,对“家”的渴望是贯串其各个时期创作的一条红线。应该说,吉卜林确实是个帝国主义者,他对大英帝国的忠诚是绝对的,但其帝国主义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帝国主义,带有家庭般的温情,实质上体现了对“家”的忠诚与渴望。这种帝国主义观念既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脉相承,又与其有明显区别吉卜林简介,具有典型的吉卜林式特征。这种矛盾使得吉卜林在公众面前也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成为大英帝国的号手,为大英帝国的利益奔走呼号,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另一方面,他在内心又是孤独的。他喜欢离群索居,守在自己和家人的小天地里,竭力维护着自己的隐私。他奔走于印度、美国、南非和英国之间,却始终没有找到“家”的归属感。即便他最终在英国苏赛克斯乡下定居,那儿对他来说也只是“最美的外国土地”。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吉卜林是一个孤独的“帝国号手”,他在个人生活和创作中的种种矛盾都与其对“家”的寻求有关。其作品中经常描述的封闭性小团体、共济会,乃至大英帝国等实际上都是他理想中的“家”的替代品。吉卜林对“家”的寻求在其作品中表现为对大英帝国的忠诚,对共济会等封闭性小团体小圈子的偏爱和对个人身份、家庭温情的追求。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国内外批评界以前关于吉卜林的帝国主义思想、其认同危机等问题的种种争论其实都可以解决。这是本项目研究人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过仔细探讨得出的结论,也是本项目的创新之处。
本项目成果除了前言和后记外,共分为十章。其中第一、二章介绍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时代背景与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生活与创作,阐述了吉卜林的生活哲学及其理想化的、带有共济会特征的帝国主义观念,同时对一百多年来世界上——特别是英国和中国——的吉卜林批评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述评。第十章论述了鲁德亚德·吉卜林对英国文学的贡献。其他各章则是对吉卜林小说和诗歌作品的深度研究。正是在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孤独的“帝国号手”的心路历程。吉卜林的早期作品——特别是其早期印度题材短篇小说和诗歌——体现了其独特的帝国主义观念及其认同危机。他的特殊生活经历使他对印度怀有一种爱和温情,但其保守的帝国主义思想使其无法将印度看成自己的家。所以吉卜林的早期作品大都摇摆于帝国主义态度和对印度的爱与温情之间,弥漫着一种不安和焦虑感。其首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虽然不是印度题材作品,但焦虑不安和绝望的感觉也时时见于其间。其第二部长篇小说《瑙拉卡》中的殖民主义色彩更为浓厚,但这部作品是他与别人合作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吉卜林的思想。1892年移居美国之后,吉卜林远离了印度的殖民地现实,生活安定,心态也更为平和。尽管他在创作中仍然体现了帝国主义思想,但此时他已经开始思考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
动物童话小说集《丛林之书》就表达了他的身份认同危机、对“家”的渴望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的探讨,是对其早期小说中殖民主义观念的一种进步。而吉卜林对东西方文化融合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现在其诺贝尔奖获奖作品《基姆》里。小说中的英国人和印度人形象、各种族人共同参加的“大游戏”以及吉卜林对《基姆》的修改都表明,尽管小说中还残留着不少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吉卜林此时已经超越了其早期创作中的帝国主义阶段,开始严肃地探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与此同时,吉卜林也在长篇小说《勇敢的船长们》、短篇小说集《斯托凯与其同党》等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青少年教育理念:不看重条条框框,而注重对青少年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都在深层次上体现了其对大英帝国的关注。布尔战争前后,吉卜林再次迸发出对大英帝国的热情。这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吉卜林创作的很多诗歌都歌颂了布尔战争中的英国士兵,同时诋毁布尔人,体现了“帝国号手”的本色。但是吉卜林对英国政府在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失望,而且布尔战争后帝国主义思想受到广泛的质疑,吉卜林于是将目光投向英国的田园风光中,试图以此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并从英国古老的历史中寻找优秀的英国“民族特性”,希望藉此来重振已现衰象的大英帝国。
童话小说集《普克山的帕克》和《报偿与仙人》就是这样的努力。在这两部小说集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帝国号手”对大英帝国前途的焦虑和期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英帝国风雨飘摇,吉卜林的家庭更是变故连连。对于他而言,无论是大英帝国这个大家,还是自己的小家,都无法让他找到归属感。因此孤独和忧伤就成了吉卜林后期作品的主色调,而共济会作为“家”的替代品也成为吉卜林这个时期所创作的小说的一个重要场景。在其后期的创作中吉卜林描写了战争的创伤、疾病和死亡的痛苦,也表达了爱、忠诚和宽容的思想。而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对抗孤独和忧伤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吉卜林一贯提倡的工作、隐忍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使得他的许多后期作品闪耀着人性主义的光辉。
吉卜林以其富有魅力的作品对英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创作拓展了英国文学的表现领域。他的印度题材小说和诗歌第一次为人们呈现了真实的印度,而其描写的英国普通士兵也受到人们的称赞。他不仅以自己富有魅力的作品扩大了短篇小说在英国的影响,还以“三明治”式的小说形式、现代主义技巧的运用等丰富了短篇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清新有力、节奏明快的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英国诗坛颓废唯美的现状。此外,吉卜林还对许多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包括康拉德、杰克·伦敦等。不少评者甚至认为现代主义巨匠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等都受到了吉卜林的影响。吉卜林还丰富了英语语言。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就盛赞吉卜林“善于创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为英语增添了词语的英语作家”。
本项目成果得出结论:鲁德亚德·吉卜林是风云变幻的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文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优点和缺点都同样醒目,一言难尽。吉卜林是个孤独的“帝国号手”,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的作品都体现了对理想的“家”和个人身份的寻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可以很好地解读其作品。对吉卜林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维多利亚晚期到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学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对十九世纪英国文学断代史的研究,同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身份保持等重要问题都有较大的启发作用。仅此就足以表明,吉卜林值得我们更加深入仔细地加以研究。

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作为英国的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国内学术界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吉卜林,但到目前为止对其作品的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此外,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吉卜林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前期主要作品,特别是其作品中的帝国主义倾向、身份认同等问题,而对其前期的次要作品和后期作品则不够重视。而本项目成果则涵盖了吉卜林的所有作品,包括四部长篇小说吉卜林简介,近二十部短篇小说集和大量诗歌,并从主题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观点,是目前国内最为全面的吉卜林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外的吉卜林研究水平,能够对国内外的吉卜林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加深国内学术界对吉卜林的了解。
另一方面,本项目成果也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对吉卜林及其作品的研究能够拓展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领域,促进吉卜林的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对于促进我国的文化繁荣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吉卜林作品中涉及的种族、身份、文化与帝国主义之间关系等问题也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面对的问题。而吉卜林的教育理念更是对我们有较大的启发作用。今天大英帝国早已灰飞烟灭,殖民主义已成过街老鼠,不用再担心吉卜林作品可能存在的煽动作用,但吉卜林在不少作品中提出的青少年教育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看到英国这个极端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度依然推崇爱国、工作、荣誉、忠诚、勇敢、忘我、献身等品质时,我们不能不想到,今天重温吉卜林创作于大英帝国盛期的青少年教育作品,体味一下其中所宣扬的种种集体主义品质,对于时下中国某些信奉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年轻人,也未始不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