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贤图画像砖 竹林七贤砖画详细资料大全

火烧 2022-01-01 22:57:14 1036
竹林七贤砖画详细资料大全 竹林七贤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

竹林七贤砖画详细资料大全  

竹林七贤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七贤图画像砖 竹林七贤砖画详细资料大全

基本介绍

中文名:竹林七贤砖画规格:长244厘米,宽88厘米构成:300多块古墓转发现时间:1960年4月 简介,魏晋风度,

简介

竹林七贤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荣启期是早于“七贤”许多年的春秋时期人物,由于荣启期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砖画中安排荣启期和“七贤”在一起,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外,荣启期更有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这幅砖画纯熟地发挥了线条的表现能力,人物造型简练而传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抚琴啸歌,或颔首倾听,性格特征鲜明,艺术价值极高。

魏晋风度

1960年4月的一天,南京西善桥钢铁厂在取土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即报告了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南京分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砖画由此现身。这是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禁止出国(境)的一级文物中,这组印模拼嵌画像砖名列其中。 如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陈列在南京博物院陶艺馆。当年它们分布在墓室的南北两壁,各由300余块青砖拼嵌而成,每面长2.4米,高0.88米。这是在地下聚会了1500年以上的欢宴图,画面上8人均席地而坐,宽衣博带、孤傲高雅,但都有其最具个性的形象:嵇康豁达而有文采,以《广陵散》名世,画面上他目送秋鸿,手弹五弦;阮籍“嗜酒能啸”,画面上他身边置酒器,仰天吹指作长啸状;山涛善饮但不失态,画面上他一手挽袖一手执杯,从容而优雅;王戎富且吝啬,画面上他跷着脚斜身靠几,一手摆弄著如意,正是庾信《对酒歌》中“王戎舞如意”的写照;向秀文儒,解读老庄曲尽其妙,画面上他一肩裸露,倚树闭目沉思;刘伶贪杯,出门时叫仆人扛着锄头跟随,吩咐“死便埋我”,画面上他凝视手中酒杯,另一只手蘸酒品尝;阮咸善弹琵琶,画面中他弹一四弦乐器,也就是因他而命名的“阮”。相传7人常在嵇康所住的山阳(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聚会,高歌纵酒,狂放不羁,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竹林之风”不仅成为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而且为士林注入了隐逸和清高的文化基因。 虽与七贤“同处一室”1500年,但荣启期并不知道七贤是何许人也。他是春秋人,相传孔子游泰山,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的荣启期有过一番交谈,认为他是一位自得其乐的“高士”。画面上七贤均坐姿散漫,赤脚露腿,只有他盘腿端坐,双手抚琴,形象较为庄重。 竹林七贤砖画 当年组织考古发掘的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罗宗真先生记得,那是座中等规模的单室墓,早年曾被严重盗掘,考古队原本未抱太大希望,历史却给了他们慷慨的馈赠——在此之前,考古界从未发现过这样拼嵌起来的砖画。考古人员把画像砖运回南博后,破解了砖画的制作工艺:工匠将粉本(即样本或画稿)临摹到木模上,在木模上刻好花纹再印至泥坯上,烧制成青砖,再用青砖砌筑墓室。在南博复原砖画时,因环境改变青砖干燥收缩,无法拼得像墓室中那样严丝合缝,幸运的是砖画在取回前拓了3套拓片。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我们来结合“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个性特征来看砖画中的人物。嵇康为“七贤”之首,是一个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据文献记载,嵇康“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砖画中的嵇康正在抚琴,微微扬头举眉,有“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神情,给人一种旁若无人之感。阮籍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喜好饮酒,且“嗜酒能啸”,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一样。在“七贤”中,有“嵇琴阮啸”之说。这块砖画中的阮籍侧身用口作长啸之状,很显然一幅嗫嚅忘形的样子。 砖画上人物清瘦飘逸,脸庞俊秀,没有雄性美、力量美,倒显得有些病弱甚至女性化,砖画线条圆转流畅,更显得人物简约玄澹,这种艺术风格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最动荡、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但同时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时期,战乱分裂带来的灾难和死亡颠覆了儒术独尊的局面,儒学、道教和佛教开始融合,价值取向从修齐治平转向独立和自由,魏晋玄学和名士之风因此兴起,士人喜清谈鄙实务,乐山水赏会,爱饮酒服散。名士中流行女性化审美,常常涂脂抹粉,苍白、瘦削的病态美在砖画中也有所体现。思想的自由与政治的严酷是一对极端的矛盾,造成了士大夫阶层精神的撕裂,竹林七贤放浪形骸的行为就容易理解了。 在南京西善桥之后,丹阳又在三座南齐帝陵内发现了同样题材的墓室砖画,但南京的砖画最完整、最精美、年代最早,虽然墓主身份至今是谜,但从出土器物推断应该是东晋至刘宋的皇室。更令人惊讶的是,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和个别人名错乱,四座墓内的人物造型几乎相同,专家认为它们很可能临摹了同一粉本。魏晋南北朝绘画上承秦汉下启唐宋,处于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人物画已达成熟,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与抽象质朴、人比山大的汉画像石相比,当时的绘画更加写实和传神,人物造型严谨准确,自然环境也得到了精心的描绘,产生了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和戴逵等中国画史上早期的一批宗师。遗憾的是,他们的作品都已失传,只有顾恺之有3件唐宋摹本存世,而砖画更接近当时的绘画技法和审美风尚,这也是砖画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原因之一。专家比较后发现,砖画的线描与顾画《女史箴图》相似,为“春蚕吐丝”式的高古游丝描,砖画上银杏、垂柳等的表现手法与顾画《洛神赋图》几乎相同,粉本很可能就是顾恺之的作品。也有学者认为粉本可能出自陆探微或戴逵之手,但出自名家已是学界的共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