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副热带称为“马纬度”
马纬度这个奇怪而又陌生的名字,包含着无数古代商人的苦衷和眼泪。
我国和东南亚各国通商甚早,可是在没有轮船、飞机的年代,驾驶帆船,穿越大洋,来回于东南亚与我国之间,其行程的艰难,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特别是船舶航行到副热带时(纬度20°〜40°之间),强烈的阳光,炎热的气候,干燥的大气,无风的海面,商人们无不叫苦连天。
当帆船航行到副热带洋面上,遇上副热带高压,就很难前进。因为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风力很小。于是,不得不整日、整星期、甚至整月等候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让出一条通道,依靠季风的力量,推动帆船前进。
![]() |
在气象知识十分贫乏,没有气象导航的那个年代,副热带高压在何时何处能崩溃,人们是难以预料的。所以常常一连几个星期等不到强风。贩卖马匹的商人,在船上装载的饲料被马吃完后,只好眼睁睁地望着马匹一批批饿死,含泪把死马抛入大海喂鱼,因而伤心地把副热带称为“马纬度”。
马纬度是由于全球地面温度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简单地说,地球好似一部热机,北极是冷源,大气压力高,赤道是热源,大气压力低,因而地面大气总是从极地流向赤道;而在高空刚好相反,大气从赤道流向极地,这样才能维持赤道和极地间的简单大气环流运动。在赤道上空,当空气流向极地的过程中,在30〜60度的中纬度地带,由于全年西风风速很大,一部分空气难以穿越西风带,便在副热带地区堆积起来,从地面到高空形成一环一环的副热带高压。由于副热带高压内大气压力差异很小,因而风速甚微,难以推动帆船前进,导致了马纬度的出现。
另外,在环绕地球25〜30度的副热带纬圈上,断断续续地横卧着一个个著名的大沙漠,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的内夫得沙漠,印度的塔尔沙漠,南美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其罪魁祸首就是副热带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