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夏九九”比“冬九九”更适用
翻开冬至以后的日历,你会发现上面有几九第几天的字样,这便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冬九九”记日法。民间还广为流传着这样的“冬九九”歌:“—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
其实,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比“冬九九”更适用的“夏九九”记日法,只是知道的人不如“冬九九”普遍。
![]() |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一九、二九……直至九九。在这81天里,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较冷的日子。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
![]() |
如流传在北方农村的“夏九九”歌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在江南一带流传的“夏九九”歌则是:“一九,二九,扇子勿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
![]() |
但是,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夏九九”歌,还是最新发现的《夏至九九歌》。它是用松墨草书写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拆除此庙时才被发现。《夏至九九歌》的全文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夏九九”歌中的后句,都是用人们对冷暖的感受、表现和行动等,来生动形象地反映夏季气候变化的情况,读来和谐押韵,优美动听,用起来科学方便,不失为民间宝贵的科学遗产!
![]() |
“夏九九”记日法虽然没有被现行日历采用,“夏九九”歌也还未广泛流传,但它却比“冬九九”适用范围更广,除了青藏高原、大西北以及祖国边陲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一些地区不适用以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这是因为我国南北温差冬季大,夏季小。以北京和广州相比,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7℃、13.4℃,两地相差18.1℃;最热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别为26.0℃、28.3℃,仅相差2.3℃。再以长春和上海相比,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7.0℃、3.4℃,两地相差20.4℃;而最热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别为22.9℃、27.8℃,只相差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