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说风调才能雨顺

火烧 2016-11-09 12:10:41 1079
明代于谦在《喜雨行》中说:“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这首诗阐明了风调才能雨顺,雨顺才能民安业的简单哲理。 然而,在近代气象科学尚未建立起来的明代,就是于谦本人也是不知道风调为什么雨顺的科学道理的。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

明代于谦在《喜雨行》中说:“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这首诗阐明了风调才能雨顺,雨顺才能民安业的简单哲理。

然而,在近代气象科学尚未建立起来的明代,就是于谦本人也是不知道风调为什么雨顺的科学道理的。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秋季分别属于从冬季风到夏季风和从夏季风到冬季风的过渡季节。正常的年景,5月,夏季风前哨到达南岭山脉,6月中旬到7月中旬迂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底窜到华北、东北平原。如果夏季风按照这种正常的活动规律,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它在一个地区逗留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不徘徊,不跳跃,这就是所谓的“风调”。


雨带的活动是和季风前哨息息相关的。季风前哨由南向北循序移动,季风雨带随之亦步亦趋由南向北循序移动。也就是说,夏季风前哨到达哪里,哪里雨季便开始。在农业上,此时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东北等地区大田里的作物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雨水源源而来,滋润作物生长,对农业生产自然有许多好处;而作物不太需要雨水的时候,季风的活动已过,雨水减少,阳光增加,这就是“雨顺”。

如果季风活动反常,在一个地区停留过久,或者一跃而过,那就是风不调、雨不顺了。如1954年6、7两月,夏季风前哨在长江中下游停顿了下来,与之相联的雨带,来来往往,徘徊于长江流域长达2个月之久,引起了一场大涝灾,使长江沿岸4755万亩农田被淹,1800万人受害,1.3万人死亡。

1978年,夏季风前哨一跃而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空黄梅”,使“梅子熟时日日雨”变成了“梅子熟时日日晴”。那年是历史上严重的干旱年份,特别是安徽省出现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全省有18个县受旱灾影响,大型水库无水可放,皖南山区的毛竹干得点火即燃,有些县连野兔和乌龟也干死在路旁,于是造成风不调——-雨不顺——农业歉收——民不安业的景象。

由此可知,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民安业是一条无形的锁链,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风调才能雨顺的道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