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气候学家要研究古代文献
我国从公元14世纪以后,各种文献、方志开始大量出版,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我国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府志、县志有5000多种。这是我们祖先留给后代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 |
在这些文献方志等史料中,记载了当时当地大量的气候情况。所以气候学家对古代文献方志产生了浓厚兴趣。气候学家从中觅得了大量的资料,并得出了许多有关气候变化的规律。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根据古代的文字记载和一些考古发现,分析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冷暖变化情况。他根据两则历史小故事,推断公元600〜1000年期间,我国广大地区气候较为暖和。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在他所作的诗中以及宋乐史中都曾谈到,在唐代开元末年,四川江陵向皇宫进贡的贡品中有柑桔,当时宫中一个叫李隆基的人,把吃过的柑桔籽种于皇宫内的蓬莱宫。这批柑桔树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季结果,其中有几棵树竟结了150个柑桔,其品味之佳如同四川江陵当地产的柑桔一样。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8世纪。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公元9世纪。唐武宗李炎在位(公元841〜847年)时期,宫内仍然种有柑桔树,有一次柑桔丰收,皇族一家吃不完,皇帝武宗一时心血来潮,大发善心,分给大臣们每人3个桔子。
这两个当时属于“宫廷秘闻”的历史小故事,说明什么呢?它说明8〜9世纪时,我国陕西西安一带的气候是相当温暖的,柑桔树不仅能够生长,而且还能结果呢!要知道,柑桔的抗寒能力比较弱,最低气温低于零下8℃,就有被冻死的危险。以现在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来说,柑桔是无法生长的。
可是从公元1000年以后,我国许多地区的气候开始变冷,持续了200年。据史书记载,在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行车,可见当时苏南一带气候多么寒冷,好像是东北黑龙江的气候。严寒使太湖洞庭山的柑桔全部冻死。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去北京,他于当年10月20日到北京,看到当时北京西山已经遍地皆雪。这种情况现在在北京是极罕见的,但在当时似乎很平常,足见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冷得多。福建省素有“荔枝故乡”之称。据记载,在公元1llO年、1178年,福建因两次严寒而使荔枝受损。这些都说明12世纪是一个寒冷的世纪。
70年代,我国气候学家运用电子计算机,整理、计算了我国5000年来旱涝史料,从中发现了我国旱涝分布和变化规律。它对于预报未来的气候演变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