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钟会姜维 钟会深得司马昭信任,为什么在灭蜀之后要冒险叛变?
钟会深得司马昭信任,为什么在灭蜀之后要冒险叛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钟会为何叛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讨伐蜀汉政权,最终将其灭掉。 蜀汉灭亡几个月后,成都就发生了一场动乱,魏国大将钟会妄图谋反叛乱,结果引起了一场血雨腥风。许多人不明白,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又有了灭蜀的战功,绝对可以出将入相,但他为何却要造反呢?
钟会出身士族名门颍川钟氏,他的父亲是曹魏重臣钟繇。钟会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别看当时钟会年纪不大,却与王弼齐名。二十几岁时,钟会就成为司马师的幕僚,司马师说他有王佐之才。钟会为司马师、司马昭出谋划策,平定淮南的叛乱,深得信赖。

由于钟会算无遗策,人们称赞他是当时的子房(即张良)。261年,钟会被封为司隶校尉,虽然在外朝做官,“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就曾经说过“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后来,司马昭策划伐蜀时,只有钟会坚决支持,他还与司马昭“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之后,钟会奉命率领十几万大军伐蜀,最终将蜀汉灭掉。可是蜀汉灭亡后,钟会却谋反了,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内幕呢?关于钟会谋反的原因,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认为,钟会“心存魏室”,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毕竟钟会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是奉郭太后的遗旨。
第二种说法是钟会怀有野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钟会灭蜀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 钟会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旁边不断的挑唆,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
上面的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还有第三种说法,本人也更倾向这种说法。钟会谋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他们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具体而言,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羊祜就对钟会表示质疑。
甚至连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都认为,“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特别是在钟会灭掉蜀国后,这些人的攻击更加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给钟会写了一封信,“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钟会看完信后大惊失色,他明白了司马昭并不信任他,“但取邓艾,相国知我能独办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其实钟会原本没想谋反,以他的才智,如果打算叛乱,肯定会第一时间派重兵守住汉中的要塞。当他得知司马昭派兵时,才意识到了危险。此外还有一个因素,钟会灭蜀有功,引起了钟会政敌的嫉妒,功高震主加深了司马昭的猜疑,才引发钟会之乱。
相关文章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司马昭兴师伐蜀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司马昭想杀死刘禅,阿斗只说了7个字,司马昭立刻打消了念头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范炜:司马昭为什么不杀刘禅?不是因为乐不思蜀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刘禅写三个字,司马昭看后杀心全退,众人不解,司马昭:反过来读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刘禅投降了司马昭吗?为什么刘禅选择投降而不是抵抗?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司马昭力排众议实施灭蜀计划,刘禅却因何丢掉了战略要地?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刘禅投降后,写下3个字,司马昭杀意全无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司馬昭當年想殺劉禪,當看到他門前3字時殺意盡散,其實倒著念就明白了!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谁说蜀中无良将,刘禅时期还有十大良将,你看算不算
- 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片段 司马昭为何不杀刘禅?背后真正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