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代仕女俑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仕女俑鑒賞

火烧 2021-05-14 07:31:05 1062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仕女俑鑒賞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三堡鄉、二堡鄉,西距吐魯番市約40公里,南距高昌故城約2公里。古墓群分布在三堡鄉以北至二堡鄉以東地帶,有墓葬數百座,是晉唐時期高昌國貴族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仕女俑鑒賞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三堡鄉、二堡鄉,西距吐魯番市約40公里,南距高昌故城約2公里。古墓群分布在三堡鄉以北至二堡鄉以東地帶,有墓葬數百座,是晉唐時期高昌國貴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這裡出土文物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其中各類人物俑和動物俑件件堪稱精品,形成了龐大的阿斯塔那墓俑藝術。

一、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女俑群像

說到俑的發展,漢代可以說是第一個發展時期,隋唐則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潮。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隋唐時期的彩繪泥俑和木俑,其中有傾國傾城的仕女俑、桃花玉面的舞伎俑、神態猥瑣的宦官俑、精神抖擻的武士俑、姿態超群的雜技俑、神態各異的胡人俑以及正氣凜然的天王俑和鎮墓獸,無一不是俑中之精品。這些俑多為彩繪泥俑和木俑,絕少有陶俑,且製作材料和方法有地域性。

1.阿斯塔那206號墓

從該墓出土的墓志銘,得知墓主人是張雄夫婦。張雄,字太歡,祖籍河南南陽,為避中原戰亂,經河西遷至高昌國已有數代,世與高昌王族麴氏互通婚姻。張雄的夫人麴氏死後被唐朝授予「永安太郡君」的榮譽稱號,以表彰張家兩代人對國家的貢獻。張雄死於633年,麴氏死於688年,二人相隔五十五年而合葬在同一墓葬,張雄夫婦合葬墓中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對研究吐魯番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精美的陪葬品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唐代西域地區多元文化並存的歷史現實。

張雄墓出土的這件女舞俑(見圖1),通高35.7公分,為半身木胎俑。該女俑梳著具有典型唐朝風格的雙環望仙髻,圓潤的臉龐顯露出溫柔羞澀的表情,寬眉、杏眼、櫻桃朱唇和秀美的鼻子組成了她完美的五官。眉間額際的紅色花鈿、臉頰處暈染的斜紅以及唇角兩側的紅色妝花,無一不是唐朝女子最愛的妝扮。她上身穿著黃色短襦,下身穿黃地紅條紋長裙,花錦腰帶束腰,穿著可謂是雍容大氣。花帛披肩搭於肩上,旋繞於手臂間,雖是一件衣飾品,但把她的服裝點綴的飄逸完美,平添了幾分意韻之美。該墓中出土的另外一件錦衣仕女俑(見圖2),保存完好,通高29.8公分,木雕而成,烏黑的頭髮被挽成了回鶻髻,淡粉色的胭脂、小巧的朱唇、可愛的點狀面靨和萌萌的眼神,顯出少女該有的羞澀。而火色的花鈿和如意紋斜紅如燃燒的霞光,好似在宣揚她高貴的地位。她內穿綠色綺裙,上身外套短袖聯珠紋錦短衣,下身穿彩條紋微喇長裙,肩披降黃色長條狀印花羅紗,將唐代錦衣華女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

圖1

宋代仕女俑 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仕女俑鑒賞

圖2

2.阿斯塔那188號墓

此墓葬出土了一件典型的唐代仕女形象女俑(見圖3)。這件女俑通高24公分,上肢缺失,以木作胎雕刻而成,是一位唐朝高貴而華貴的美女形象,她神態雍容,頭挽初唐時期最流行的半翻髻,發髻上用金色繪出了華麗的卷草紋做以裝飾,額前貼有四瓣花鈿,花鈿的花蕊處呈紅色,花瓣邊緣暈染出金色,如此美麗的一朵花鈿,卻成了柳葉長眉陪的襯著,作者並用黑彩勾出了細長的鳳眼,眼神讓人覺得她在思考著什麼。淡淡的胭脂塗於豐滿的臉頰,與雙鬢血紅色弦月形斜紅相互輝映,襯托出唐代女子的典雅。她朱唇輕抿,艷麗而嬌小,與眼神呼應,她應該是一名美麗而智慧的女子。在同一座墓葬出土了一件彩繪木身鷹髻泥首仕女俑(見圖4),通高16.5公分。木雕而成,無四肢,頭頂飾有一只金色的雄鷹,呈展翅狀。除了發飾以外,她的面妝與前者一樣,但神態卻比前者略顯嚴肅莊重些。

本文來源:中國文物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