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
阿兰•布鲁姆:1930.9.14—1992.10.8
阿兰•布鲁姆以卓越的翻译与教学成就闻名,其教育理念强调经典研习与自我认知。他通过生动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影响深远,成为无数人精神导师。
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 阿兰•布鲁姆 大书教授 柏拉图译本 卢梭译本 -
丁耘:我们现在如何做一个中国人
丁耘探讨当代如何做一个中国人,结合中西文明中的经史问题,强调通识教育与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性,倡导以同情态度阅读经典,培养实践智慧的好公民。
通识教育 中西文明 经史问题 思想史研究 通经明史 识体达用 -
人文主义教育学的激进化必要
文章探讨人文主义教育学在对抗教育职训化中的必要性,分析大学教育改革困境,强调自我实现与反资本逻辑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改革 资本主义社会 通识教育 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学 教育职训化 -
耶鲁校长:大学教育,不可缺失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文章探讨大学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缺乏跨学科广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结合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传统,强调通识教育对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作用。
培养 马克思 批判性思维 大学教育 通识教育 思维训练 -
以学术的标准要求公共选修课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以学术的标准要求公共选修课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文章批评以学术标准苛求公共选修课不合理,认为其本质为通识教育,不应以专业学术标准衡量。强调课程改革中应尊重课程性质,避免冤假错案,体现教育公平与开放精神。
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学术标准 公共选修课 课程评价 -
吸取金融危机教训,高等学校要肃清新自由主义
文章指出金融危机对高校产生多层面影响,强调应借此机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以应对经济转型期的道德缺失问题。
高校 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
宪之:政法大学又爆“要分门”
中国政法大学因《中华文明通论》课程评分引发学生要分风潮,近三百人要求加分或及格,理由多样,引发舆论关注。事件反映学风与教育体制问题,引发对考试制度与学生价值观的反思。
中国政法大学 通识教育 学风问题 分门风波 要分风潮 课程评分 -
追寻大学的意义
文章探讨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大学的起源与定义,澄清‘大学’概念的误解,强调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精神与人格培养的场所。
通识教育 大学精神 知识谱系 大学起源 大学传统 大学定义 -
香港大学:中国的大学像大车店——甘阳访谈
甘阳访谈中探讨中国大学教育现状与通识教育改革,指出高等教育问题与政治经济改革密切相关,回顾80年代文化丛书影响,强调80年代对思想与语言的深远改变。
改革 访谈 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 甘阳 中国大学教育 -
甘阳:“文化自觉”与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文章围绕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展开,强调文化自觉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探讨当前大学教育改革方向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应结合本土实际,建立具有公共关怀的教育体系。
大学改革 文化自觉 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 本科教育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