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薛涌:经济、环境的奥林匹克

火烧 2007-08-24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探讨经济与环境如何影响奥林匹克的发展,从东京奥运会到洛杉矶奥运会的转型,分析奥运如何成为经济与商业的重要平台,体现奥林匹克的演变与影响。

经济的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一开始就以追求人类的精神为目标,力求免除铜臭气。但是,随着其影响的扩大,和金钱的关系就斩不断了。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平淡无奇。但是,这届奥运会确立了新的奥运模式,即把奥运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日本战败后,兢兢业业地从事国家的重建,在五十年代开始经济起飞。自五十年代末,自民党保守派首相岸信介试图重新建立右翼统治,推动日美安保条约,引起国内风起云涌的抗议,被迫辞职。新上台的自民党领袖,采取了更务实的政策,提出国民收入倍增的计划,推行高福利的社会政策,和左派进行了相当的妥协。这样,大家的精力全集中在发展经济上来,为六七十年代的高增长提供了社会心理上的条件。1964年奥运会,正好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回归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经济成就的橱窗。日本也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兴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为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所以,1964年奥运会不仅使日本国民心理上一下子感受好了许多(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战败之国,到一个崛起的经济大国),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确实的改善。奥运标准变成了日本人的生活标准。这在冷战主宰的政治体育时代,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则更进一步,把奥运会变成了商业化的体育。为什么冷战还没有结束,奥运会就从政治的体育向商业的体育转型呢?这和奥运会陷入政治体育中不能自拔、面临重大危机有关。首先,因为苏军于1979年出兵入侵阿富汗,61个国家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作为报复,苏东集团和古巴等14国抵制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本来,奥运会就是美国和苏东集团的擂台,一方不出场,价值就大为缩水,想办政治奥运会也办不起来。人们已经开始谈论奥林匹克运动是否会慢慢死亡的问题。第二,面对没有对手的擂台赛,美国面临着另一问题:奥运会可能给主办地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要知道,1936年伯林奥运会是政治奥运的开始。希特勒不惜工本大兴土木,以后的政治模式带来的,就是赔本的买卖。日本人利用奥运会兴建其经济起飞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奥运本身不赚钱,但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看,效益不俗。不过,1976年在加拿大举行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花销二十亿美元,给当地的魁北克省带来了巨大的财政灾难,后来几十年才付清这笔债务。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进行,不计成本。如今转到美国手里,资本主义是不作亏本买卖的,况且又是一个竞技水平不高的奥运会。另外,洛杉矶奥运会是在一个并不那么需要基础设施的发达国家举行,账就不能象东京那样算,而要象蒙特利尔那样算。于是,主办者拿出市场经济的创意,募集了四十三个赞助商,出售奥运会的“官方”商品,使此次奥运会成为自1932年以来第一次赢利的奥运会。这四十三家大企业的赞助,带来了两亿多美元的赢利。以后的奥运会,也都遵循这样的模式,成为一笔大买卖。不久,职业体育对奥运会展开了全面入侵,奥运会的“业余”性质,也就名存实亡了。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实际上是东京模式和洛杉矶模式的混合。四分之一世纪的经济改革,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奥运会正好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成就的窗口。这是东京模式的再版。另外,到明年,中国的GDP恐怕会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自然给各跨国公司带来无限的商机,吸引赞助,自是不成问题。这也是洛杉矶模式的继续。

  但是,成功地综合这两大模式,并不那么容易。第一,中国刚刚步入市场经济,国家权力甚大,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习惯根深蒂固。是否花钱能够象人家那么精明,还须拭目以待。第二,时代不同了。展示中国的成就,弄不好会使中国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北京奥运会和美国大选几乎同步。冷战后,每到大选,美国政治家就展开了攻击中国的竞争。九一一后世界格局变化,这一故伎在2004年没有重演。但是,当奥运会一年的倒计时开始时,在民主党候选人的预选辩论中,突然开始了中国威胁论。CNN更有“红色风暴”的专辑,大炒中国威胁论。特别是中国要抛售美元的传说,更使这种调门升高。至少从目前来看,奥运会在美国媒体中的宣传效果,对中国是不利的。这和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等,也随着奥运的到来成为众矢之的。这三方面的障碍如何克服,成为北京奥运会能否达到既定目标的关键。

环境的奥林匹克

  北京的奥林匹克开始倒计时,美国的媒体对奥运会的报道也开始升级。这种报道,和主办方面借奥运展示中国的风采的目标并不一致。

  奥运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有口皆碑的:雅典奥运会的准备,一直危机重重,每一天都十分关键。北京的奥运建设,则到今年底就完工,提前了半年多。乃至英国媒体说:这给下届伦敦的奥运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北京把基础设施的标准提高了!不过,在这种报道中传达的信息并不全是赞扬:中国国家权力巨大无边,可以让任何事情发生,当然也可以不计成本,无法按市场经济的逻辑来理解。更有两个美国记者,绘声绘色地在电视上描述他们在上海的经历:遇雨需要出租,一辆出租开价450元,他们坚决不干;另一出租过来,开价20元。于是他们告诉观众:这是中国!出租的价格,几分钟内从450降到了20。象出租这种正常的服务,还会趁火打劫!如果把这种事情和伪劣商品等等加在一起,自然会形成人们对中国社会的某种看法,伤害中国式市场经济的信誉。

  不过,对北京奥运会最大的威胁,还是环境。八月八日,在奥运会倒计时开始的那天,国际奥委会主席Jacques Rogge警告说:如果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奥委会可能重新安排一些长距离比赛的日程,比如推迟一天等等。他强调,奥委会必须为运动员的健康负责,特别是长距离的自行车赛,要在户外进行六个小时之久,必须有基本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北京目前的空气质量,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Jacques Rogge要仰仗中国办奥运,评论合作伙伴时说话不敢太凶,必须注意外交辞令。不过,他也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从来没有说把某些项目取消。但是,如果若干项目因为空气污染而推迟,这在奥运史上也是史无前例,将使中国蒙受巨大的屈辱。北京奥运会就可能成为失败的奥运会。

  以我看来,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中国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在处理这种短期危机时还是有效的。比如下令汽车停开、工厂停工等等,可以在几天之内改善空气,达到奥运标准。但是,奥运的目标,不是几天比赛的顺利进行,而是要创造中国整体的国际形象。停车停工,以行政手段创造人为的空气标准,等于承认北京是个无法进行户外运动的地方,只会加剧国际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炒作。比如,因为环境污染中国一年死多少人,多少人因此患呼吸道疾病,多少孩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等等的新闻,会不断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中。这当然会破坏投资环境,影响中国产品的信誉,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理解这一问题,还需要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冷战之后,奥运会从政治体育过渡到商业体育,铜臭气十足,精神目标渐渐丧失,在发达国家的收视率也下降,甚至比赛进程因为金钱的问题要按照美国人的收视时间来安排。于是,重新寻找奥运会的精神目标,就成为目前的一大潮流。

  这样的精神目标,当然无法象在冷战时那样在政治中找到。人们不可能再把赛场比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人们的目光已经转向了新政治。这就是在发达国家逐渐得势的环保运动。如今我们生活在地球暖化的时代。节能、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老百姓的日常习俗。世界杯等重大赛事,也已经开始以零排放为目标。比如用比赛的利润种树,把因为赛事所引起的各种活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和。奥运会对环境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自然也会成为众矢之的。绿色奥运的口号,必定会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北京。

  北京要应付这样的挑战,必须作到两点:第一,保证环境上合乎国际的基本标准,使比赛能够正常进行;第二,要把这一正常的环境标准,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标准,而不仅仅是靠行政命令制造的短期“小气候”。否则,奥运会将损害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发展,将背上环境的黑锅。

相关文章

  • 二氧化碳战争
  • 梅新育:限制战略资源出口是一国基本权利
  • 王中宇:“发展”VS“生存”—由山地问题引发的思考
  • 黑非洲的悲剧之尼日利亚——《能源战争》节选
  • 出租国心理——《能源战争》节选
  • 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国土
  • 中国资源市场化的结局:“稀土帝国”被外国掏空
  • 恩道尔:中美在非洲的石油冷战--达尔富尔?傻瓜,这是石油…
  • 文佳筠:不可能的美国梦
  • 恩道尔:今天60%的石油价格是市场投机的结果
  • 王中宇:“生态文明”的由来与前景
  • 江涌:石油价值异化暴露国际秩序危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