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的批评,有人是人云亦云、信口开河、满口流油
对毛泽东的批评,有人是人云亦云、信口开河、满口流油
本文要义是:毛泽东当年“同意”年产“七千四百亿”,根本不是浮夸式的“万斤亩”;更不能由此说毛泽东是当年浮夸风的鼓吹者!
本网民一直认为,一生中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奋斗、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其实是最不怕批评的,也是欢迎人们批评的。因为一切严肃的实是求是的批评最终有助于真理的发现、有助于真理掌握群众,有助于群众的自我解放和全社会的民主的建造。毛泽东是当代最热心最忠诚于社会主义真理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国掌握社会主义真理最多的人,最热忱于群众的自我解放。所以,他的一切,是欢迎人民群众批评的。
如果有人从事收集毛泽东关于民主、批评、自我批评、积极思想斗争方面的言论、文章和活生生的事实,恐怕几本书也写不完。
本网民曾见过一篇批评毛泽东的文章。这篇文章批评说:1958年的毛泽东,是认为当年收获的粮食“最多是七千四百亿斤,把七千四百亿斤当数”的。批评者认为,1958年的七千四百亿斤的“产量”……是以“万斤亩”为前提的;某些人所谓的毛泽东“给浮夸风泼冷水”,纯属捏造。
这位批评者没有侮骂毛泽东,只是引用毛泽东的原话,用给毛泽东的话加注的形式,来批评毛泽东,说毛泽东是当年“亩产万斤粮”的浮夸者。尚未丧失理智。但这一批评,仍象现实中大多数反毛者的批评一样,属于一种人云亦云、信口开河、满口流油式的批评。这位批评者的引文和注解是:
批评者引毛泽东话。“提倡实事求是,不要谎报,不要把别人的猪报自己的,不要把三百斤麦子报成四百斤。今年的九千亿斤粮食,最多是七千四百亿斤,把七千四百亿斤当数,其余一千六百亿斤当作谎报,比较妥当。……偃师县原想瞒产,以多报少。”(毛泽东 ──《在为八届六中全会作准备的郑州会议上的讲话第五次讲话》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九日)
这位批评对这段引文注解说:“这个七千四百亿斤的‘产量’本身就是‘浮夸风’。它依然是以‘万斤亩’为前提在九千亿斤的‘产量’上‘二八开’估计出来的……某些人所谓的‘给浮夸风泼冷水’纯属捏造。”
本网民认为,这位批评者的批评,犯了一个十分低级的错误:基本的除法都不会。毛泽东当年认同的“全国全年总产量为七千四百亿斤”,根本就不是今天某些人所批评的平均“万斤亩”。要知道,当年,全国总的耕种面积为十八亿亩,用“七千四百亿”除以“十八”,结果约为“四百一十”。就是说,若按单季收成来算,毛泽东只承认当时我国的平均亩产为“四百一十斤”左右;而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每年收获两季(少数地区收获三季)的国家,那么按收两季来算,即为每年平均亩产为二百斤左右。哪来的“以‘万斤亩’为前提”!!!从何得出——毛泽东是当年浮夸风的鼓吹者——的结论!
其实,毛泽东是最实事求是的。本网民注意到,那时,毛泽东是偶尔讲到“亩产万斤”,不过——通常是说的“将来”,并且,指的是“试验田”,不是大面积产量,更不是全县、全省、全国的平均亩产。更应注意的是,毛泽东是为了“气可鼓而不可息”“爱护群众的积极性”,才不批评某些群众的“万斤亩”豪言的,而面对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毛泽东总是批评、甚至严厉批评“万斤亩”式浮夸。现在看来,当时这种批评收效甚微,之所以收效甚微,正是因为毛泽东当时处于二线,——有些高级干部已公然不听毛泽东的话了。
多少年来,有人混淆是非在先,有些人们就跟着人云亦云。事实上,根本不是——毛泽东“同意”的年产七千四百亿斤粮——推助了当年的浮夸风。刮浮夸风是另有其人嘛!当然,也应当说,当年如出于真正的“热心”,因缺乏经验,当年犯了点浮夸的错误,知错后就承认、就改正,也可以理解和原谅,——只要不故意诿过于人!
我们知道,一些昏了头的资精、走资者、资改者,改开后批评毛泽东一直是信口开河的。这里,本网民诚请人们去回顾、研究这些昏头人的昏话(当今,人民已将其全部记录在案)!如今,作这些研究已很容易。因为,随着历史的沉淀,真相正大白于“历史的河床”上。
当然喽!这些批评者的批评也是有点作用的,这一作用,不是他们揭示了真实、发现了真理,而是推动人们去了解真实、掌握毛泽东的真理!我们当及时利用这种反面作用。
相关文章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四个视角
-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 信息心理战之“户口问题”和“饿死三千万”
- 孙经先: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与蒋正华先生商榷
- 大跃进批判及其严重后果
- 陶鲁笳访谈录:山西试办全国首批农业合作社的前前后后
- 邋遢道人:也说崔永元嘴里的饿死三千七百五十万!
- 人民公社的解体过程
- 推倒“世纪诬陷”,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相关文章
- 锦衣之下 此人蒙冤被杀,刽子手不忍下手,锦衣卫抄家都不禁潸然泪下
- 最后的刽子手 八年之后的刽子手和死囚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的刽子手杀人不眨眼,该收手时绝对不能拖延,否则下场悲惨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为何古代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时就立马停手?只因为这13个字
- 刀下留人评价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马停手?
- 刽子手的刀叫什么 清末的刽子手:从业20余年,遭人唾骂,无妻无子,晚景凄凉
- 清朝刽子手 明朝3位忠臣被押上刑场,2位让刽子手当场出丑,1位让刽子手丧命
- 最后的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收入有多少?每砍一个人头可以获得四个银元
- 清朝刽子手 此人挽救了大明江山,连刽子手都不忍下手,终其一生一贫如洗
- 毛泽东: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者与精妙运用者——以“亲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例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